
(1).国家的教化。 汉 刘向 《<战国策>序》:“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唐 孟郊 《读经》诗:“海萍国教异,天声各泠泠。”
(2).国家明文规定的本国所信仰的宗教。 梁启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且使其论日盛,而论者握一国之主权,安保其不实行所怀抱,而设立所谓国教以强民使从者。” 蔡元培 《在信教自由会之演说》:“窃为时论今日有请定 孔 教为国教之议,鄙人对兹问题,深致骇异。”
“国教”是一个多义词,其核心含义及相关解释如下:
国教(State Religion)全称“国家宗教”,指由国家明文确立、在本国具有高于其他宗教地位的官方宗教。其核心特征包括: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国家的国教制度或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详情,可通过权威百科或教育部门网站查询更多信息。
国教(guó jiào)是指一国对宗教事务与国家关系的统称。国家通过特定的法律和政策来管理和控制宗教活动,将宗教纳入国家体系的范畴。国教制度可以确保国家对宗教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为国家提供宗教和社会稳定方面的支持。
国(guó):由“囗”和“玉”两个部首组成,共七个笔画。
教(jiào):由“夂”和“攵”两个部首组成,共十一个笔画。
《国教》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宗教与国家关系紧密相连,由皇帝亲自管理,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在汉字繁体中,国字繁体为「國」,教字繁体为「敎」。
在古代,国字的写法比现在稍有差异。它的上方有一个长方形围墙,里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宅邸,表示国家的疆域和所属领土。教字的古代写法与现代相似,都是由“夂”和“攵”两个部首组成。
1. 这个国家实行自由宗教政策,没有设立国教。
2. 在一些国家,国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受到政府的特殊保护和支持。
组词:国家、国法、国际、国内、教育、教诲、宗教、宗派。
近义词:国家宗教、国是、国体、国教化。
反义词:无国教、宗教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