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句卒。军阵名。 唐 韩愈 《曹成王碑》:“大选 江州 ,羣能著职,王亲教之搏力、勾卒 嬴 越 之法。”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王亲教之搏力、勾卒 嬴 越 之法。’搏力, 秦 法;勾卒, 越 法。”参见“ 句卒 ”。
“勾卒”是古代军事术语,指一种作战阵形,以下为详细解释:
“勾卒”又称“句卒”,源于春秋时期越国的战术,指将部队分为左右两翼,形成钳形夹击的阵形。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的笠泽之战,越王勾践利用此阵夜袭吴军,取得胜利。
战术特点
军队分为左右两屯,互相钩连配合,利用夜间鼓噪制造混乱,从两侧夹击敌军。
文献记载
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勾卒”为越国特有战法,与秦国的“搏力”形成对比,强调其灵活分兵的特点。
“勾卒”本质是一种分兵夹击的古代阵法,常用于突袭或水陆协同作战,体现了越国军事策略的灵活性。需注意其与“卒”单独表示士兵、差役等含义的区别(如、3中提及的其他释义不适用于此军事术语)。
勾卒(gōu zú)是一个汉字词语,代表着擒住、抓捕等意思。
勾卒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勾”字的部首,右边是“艹”字的部首。总共有9个笔画。
勾卒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繁体字写作「勾卒」。
在古代,勾卒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在钟鼓文、籀文等古代文字中,勾卒可能会写作「又曲尤」。
1. 警察勇敢地勾卒了盗贼。
2. 这个角色的真正身份是一个善于勾卒的间谍。
勾诈、勾通、勾连、勾结、勾笑等。
擒获、捉拿、抓捕。
释放、放过、放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