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星体去而复来,环行如钩,成“己”字状。《晋书·天文志中》:“时填星在太微,荧惑绕填星成鉤己……占曰:‘荧惑与填星鉤己天庭,天下更纪。’”参见“ 句己 ”。
“钩己”是一个古代天文术语,主要用于描述星体运行的轨迹形态,具体解释如下:
“钩己”指星体在运行过程中呈现的特殊形态:星体轨迹先如钩状弯曲,后形成类似“己”字的环状结构。这一现象通常用来描述行星(如荧惑、填星)的逆行或特殊运动路径。
根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当填星(土星)位于太微垣(古代星官名)时,荧惑(火星)围绕填星运行,其轨迹会形成“钩己”状。这种星象在古代占星学中被视为特殊征兆。
“钩”本身指弯曲的器具或形态(如钩子、钩针),而“钩己”中的“钩”特指星体轨迹的弯曲部分;“己”则取自篆书“己”字环形的象形特征,合称描述星体环行如钩的复合轨迹。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记载,若需更完整的天文图示或占卜释义,可进一步查阅《晋书》或专业天文史研究文献。
钩己是一个汉字词汇,由“钩”和“己”两个字组成。钩己的意思是自我勾连或自我反省。
钩己的拆分部首是钩字的部首钩(钅)和己字的部首己(巳)。钩己的笔画数为14画,其中钩字的笔画数为9画,己字的笔画数为5画。
钩己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上篇》:“故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苟未至,猶以為神明之知。罔而後可纪也,其于己何如?”此处的“其于己何如”就是指自我反省或自我勾连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钩己”。
在繁体字中,钩己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例如《说文解字》中的钩字原本是由十字和召字组成,后来简化为现在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钩己的例句:
1. 他很善于钩己,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2. 在每天结束时,我都会钩己一下,回顾一天的工作和表现。
一些与钩己相关的词汇包括:
组词:反省、反思、自省、自我反省、审视、检讨
近义词:自勉、反躬自省、反刍、审己、憾己
反义词:自满、自恋、目中无人、得过且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