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纳”。赞赏收纳,嘉许采纳。《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元初 中,復上縑万匹,以助国费, 邓太后 下詔襃纳焉。”《新唐书·刘仁轨传》:“ 贞观 十四年, 校猎 同州 。时秋敛未讫, 仁轨 諫曰:‘……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璽书褒纳。”《明史·赵彦传》:“有传我大 清 兵欲入 喜峰口 者, 彦 忧之,画上八事,帝皆襃纳。”
襃纳(bāo nà)是汉语古语词,现多写作“褒纳”,指嘉许并采纳他人的建议或意见,多用于上位者接受下位者的进言。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襃”通“褒”,意为赞扬、嘉奖;“纳”指接受、采纳。合指对他人建言表示赞许并予以接纳,常见于君臣语境。
例: “帝襃纳其策,命有司施行。”(《后汉书·章帝纪》)
语境特征
强调高位者以开放姿态接纳良言,体现谦逊与贤明,属古代政治文书高频词。
例: “陛下虚怀襃纳,臣敢不尽忠?”(《宋史·职官志》)
异体字,同“褒”,《说文解字》释为“衣博裾”,本义为衣襟宽大,引申为“宏大、赞扬”。
来源:汉典网“襃”字条目(https://www.zdic.net/hans/襃)
《说文》注“丝湿纳纳也”,本义为浸湿,后演变为“接受、容纳”。
来源:《汉语大词典》“纳”字释义(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zdct&p=zidiancd)
《后汉书·王畅传》:
“朝廷襃纳忠謇,屡降玺书。”
注:帝王以诏书形式嘉奖并采纳忠言。
《资治通鉴·唐纪》:
“太宗襃纳谏诤,故有贞观之治。”
注:凸显君主纳谏与治世的关联。
该词今多见于历史研究、古文翻译及礼仪文书,如:“领导襃纳众议,修订政策。”虽非日常用语,但适用于强调传统文化底蕴的场景。
“襃纳”凝结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体现“从善如流”的治理思想,其价值在当代仍具借鉴意义。
“襃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āo nà,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如需进一步探究该词的具体用例,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以结合语境深入理解。
哀惋巴旦杏白眉博学笃志尘羁畴咨之忧黜恶淳诚忩忩丁父艰垩涂番祸繁育非夷風囊犎牛高自标树格式塔心理学挂欠果官过密鼓旆红螺盏黉门化饭猾贾讲阁简椠急不及待吉卜赛谨勑浸渔津渚计研心算饥焰中烧絶伦逸羣岿然独存嚂嘘流散甿讼披衿抢话齐房亲爱扰嚷散伯散大三襄夷升工瘮人水浆孰知填死蹄石推情娃草磈砢文情下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