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率直粗鲁。《新唐书·方伎传·尚献甫》:“ 武后 召见,由道士擢太史令,辞曰:‘臣梗野,不可以事官长。’” 宋 陆游 《拟上殿札子》:“则凡进见之人,固宜夙夜殫思竭诚,以幸千载之遇。虽其间有论事梗野不达大体者,究其设心,亦愿际会。”
“梗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ěng yě,其核心含义为“率直粗鲁”,多用于形容性格或行为直爽但缺乏圆融的特点。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人性格直率、粗犷,甚至略显粗鲁,常用于描述不擅长委婉表达或处事不够细致的特点。例如《新唐书》中记载,唐代尚献甫以“臣梗野,不可以事官长”为由辞官,体现其性格直率而不愿屈从官场规则。
语境与用法
延伸解析
该词由“梗”(直、硬)和“野”(粗犷、未加修饰)组合而成,字面强调“直来直去、不加掩饰”的特质。网络释义中补充其为“性格坚强,不易被外界动摇”,可视为对“率直”的进一步延伸。
注意:不同来源对“梗野”的解释略有差异,但核心均围绕“直率粗鲁”。若需更多古籍例证或详细用法,可参考《新唐书》或陆游文集。
梗野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事物僵硬、呆板、没有灵活性、不容易改变的状态。这个词常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思维狭隘,缺乏创新和适应能力。
梗野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和亻,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4画和2画。
梗野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中。故事中的角色梗大郎因为过于呆板和顽固,所以被人戏称为“梗野”。后来,这个词逐渐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不善变通的人。
梗野的繁体字是「梗野」,没有特别变化。
在古时候,梗野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不尽相同。然而,根据现代的使用习惯和字义,没有找到古时候的其他写法。
1. 他一向梗野,被人叫他一声他就盯着不放。
2. 她总是按部就班,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有点梗野。
3. 这个公司的管理层太梗野了,不接受新的想法和变化。
梗野并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通常独立出现。
顽固、执拗、死板、固执、僵硬
灵活、活泼、开朗、变通、适应性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