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的意思、包产到户的详细解释
包产到户的解释
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词语分解
- 包产的解释 根据商定的产量、产值等指标,由一个人或一个生产单位负责完成包产合同包产指标详细解释 根据土地、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等条件订出产量指标,由个人或生产单位负责完成:包工~ㄧ~到户。
- 户的解释 户 ù 一扇门,门:门户。窗户。户枢不蠹。夜不闭户。 人家:户口。户主。门户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户头。开户。 门第:门当户头。 姓。 笔画数:; 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内容,其含义和特点如下:
基本定义
包产到户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将耕地、生产任务等按户(家庭)分配承包,农户自主经营并承担产量责任。具体表现为:
- 承包关系: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土地并承诺完成规定的产量、税收和集体提留任务。
- 分配方式:超产部分归农户所有,减产则需赔偿,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核心特点
- 公有制基础: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农户仅享有承包经营权。
- 统分结合:集体经济组织保留统一规划、调配和核算,农户负责具体生产。
- 自主性:农户可决定种植品种、劳动力分配等,经营成果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
历史背景与作用
- 起源: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试行,后在全国推广。
- 目的:打破“大锅饭”模式,通过“责任到户”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 成效: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补充说明
-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略有区别:前者需按产量结算报酬,后者则直接承包税费任务,剩余全归农户。
- 该制度为后续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奠定了基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法律文件或农村经济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包产到户》是指在中国农村的一种农业政策,旨在改革农村社会经济制度,增加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益。
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包(巾)产(产)到(刀)户(户)。其中巾是象形字,表示头巾;产是指产业、产业经济;到是表示到达;户是表示家庭、住户。根据拆分部首,可以得到包产到户的汉字笔画。
《包产到户》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于1978年开始在中国农村推行。它的目的是通过分散土地的经营权,让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在繁体字中,“包产到户”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然而,这个词的写法在古代没有特定的文献记载,因为它是近代中国农村政策的产物。
以下是关于《包产到户》的例句:
1.由于实施《包产到户》政策,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2.包产到户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3.这个村庄采用了包产到户的方式,农民们的收入增加了许多。
与《包产到户》相关的组词可能包括:农民,农村经济,土地改革等。
近义词可以是:农村改革,土地承包等。
反义词可能是:集体经营,国有农场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