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咏的意思、讽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咏的解释

见“ 讽咏 ”。


亦作“ 讽咏 ”。讽诵吟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听诵诗书讽咏之音,不听淫声,不视邪色。”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踊跃於讽咏,而不能以自已。”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序:“所居东偏小室,设榻帷额中尽书 元亮先生 《饮酒诗》,朝夕讽咏,有会於心,爰用追和,以誌所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咏(fěng yǒng)是汉语中具有文学色彩的复合词,由“讽”与“咏”两个语素构成。从词性来看,属于动词性结构,既可指代具体的吟诵行为,亦可引申为对文学作品内涵的体悟与表达。以下从语义演变与功能特征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本义与语素溯源

“讽”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诵也”,段玉裁注“倍文曰讽”,特指不视文本的背诵。《周礼·春官》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讽”为古代贵族教育中的诗乐吟诵训练。“咏”则见于《毛诗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强调通过声调延长表达情感。二字组合后,在《文心雕龙·辨骚》中已出现“讽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的用法。

二、文学批评语境中的双重内涵

  1. 文本接受维度

    指代对诗歌声律的反复吟诵,如朱熹《诗集传》主张“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强调通过音声节律体会《诗经》的微言大义。

  2. 创作表达维度

    蕴含以诗讽喻的创作意图,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提出“讽咏之旨,本乎性情”,说明诗人借吟咏传递社会关怀。

三、现代汉语使用范畴

当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学术领域,特指对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例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中强调讽咏是“通过声音节律进入诗歌意境的基本途径”,突显其在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讽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用法和现代理解来解析:

基本解释

讽咏(拼音:fěng yǒng)指讽诵吟咏,即通过诵读、吟咏诗文来体会其内涵。这一解释在多个古籍中均有体现,例如:

常见误解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通过讽刺表达不满”,这可能是对“讽”字的现代引申义(讽刺)的误读。实际上,“讽”在古汉语中多指“背诵、诵读”(如《说文解字》中“讽,诵也”),因此“讽咏”更偏向文学性的诵读与品味,而非讽刺。

用法与语境

  1. 文学修养:古人通过讽咏经典来提升学识,如清代黄鷟来“朝夕讽咏,有会於心”。
  2. 礼仪规范:张华提到“讽咏”与端正行为相关,体现古代文人对修身的要求。

“讽咏”的核心含义是诵读并深入体会诗文,而非现代语境中的讽刺。需注意结合古籍用例理解其本义,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懊丧卑狭标扬冰糕炳绚唱筹量沙常旸潮湿宠爱诞辞倒飞澄结迭縠订礼东华门贩易国富民丰恒文洪泛区秽人叫唤骄约教育社会学家途禁耕几所酒瓻旧游拘获考校琅琊台躐官伶利卤斥帽盔儿猫貍摩登女末说母机木突坶野能仕苹蘩聘召扑犯轻银秦牙纫箴纔然少安勿躁省吏胜人一筹收电谁寻退有后言徒袒雾幕校埒写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