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绸绢折纳的丁赋。《文献通考·户口二》:“始未行钞法以前,岁计丁口官散蚕盐,每丁给盐一斗,输钱百六十有六,谓之丁盐钱。 皇祐 中, 许 氏以紬绢依时值折纳,谓之丁绢。”
“丁绢”是一个古代赋税相关的词汇,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丁绢指以绸绢折纳的丁赋(即按成年男子征收的赋税)。这一税收形式出现在北宋时期,属于实物税的一种替代方式。例如,原本每丁需缴纳的盐钱,后改为用绢布折算缴纳,称为“丁绢”。
根据《文献通考·户口二》记载,北宋皇祐年间,许氏地区将原本按丁征收的盐钱(丁盐钱)改为按市价折算成紬绢缴纳,由此形成“丁绢”制度。这种调整可能与当时货币流通或物资供需变化有关。
在部分语境中,“丁绢”也被引申为形容微小或不起眼的事物,例如成语中用它代指琐碎之事。但这一用法多见于文学比喻,并非其原始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赋税制度,建议结合《宋史·食货志》等史料综合分析。
《丁绢》是一个汉字词语,下面给出一些相关信息:
丁绢的意思是指丁字形的丝织品、绸缎。
丁绢的部首是"丿",总共有7画。
丁绢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织造工艺,丁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和纹理的丝织品。
丁绢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丁絹」。
在古代汉字中,丁绢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还是以丁字形和绢的意象为基础。
1. 她穿着一身丁绢制作的华丽礼服,显得非常优雅。
2. 这座寺庙的门上挂着一块用丁绢绣制的对联。
丁绢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组词,例如:丁绢之美、丁绢丝、丁绢纺。
丁绢的近义词有:缎子、锦缎、纺织品、绸缎等。
丁绢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但可以与粗布、麻布等表示质地不同的织物相对比。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