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l,fall forward] 跌倒,仆倒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1).跌倒;跌落。 汉 蔡邕 《王子乔碑》:“其疾病尫瘵者,静躬祈福,即获祚;若不虔恪,輒颠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 蔡攸 尝赐饮禁中, 徽宗 频以巨觥宣劝之。 攸 恳辞不任杯酌,将至颠踣。” 清 黄钧宰 《金壶戏墨·撞车》:“有贵公子驾车出游者……适与五套大车相撞击,公子颠踣於车前。”
(2).喻覆灭,死亡。 汉 蔡邕 《释诲》:“卑俯乎外戚之门,乞助乎近贵之誉,荣显未副,从而颠踣。” 宋 朱熹 《与周丞相书》:“ 熹 之衰病,首尾七年……若不自揆,冒昧轻进,窃恐不唯自取颠踣,亦或反貽丞相軫念之忧。”
(3).挫折困顿。 宋 欧阳修 《卫尉卿祁公神道碑铭》:“今有人负材与能,昂立人上,与时争高下,不肯分寸屈其心,而卒困厄颠踣,怏怏不得志。”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太白 《蜀道难》……等,无首无尾,变幻错综,窈冥昏默,非其材力学之,立见颠踣。” 清 姜宸英 《故江南布政司右参议前户部右侍郎栎园周公墓碣铭》:“忽夜起徬徨,取火尽烧其生平所纂述百餘卷,曰:‘使吾终身颠踣而不偶者,此物也!’”
颠踣(diān bó)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具有以下详细含义:
指跌倒、仆倒,形容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的动作状态。其本义强调因外力或自身失控导致的倾倒现象,常见于描述具体人或物体的物理失衡。例如:“山路崎岖,行旅易致颠踣。”
引申指事业、计划等遭遇挫折而失败,或人生陷入困窘境地。如:“壮志未酬,终致颠踣。”
用于描述国家、政权因动乱或衰败而崩塌,如《资治通鉴》载:“政乱民贫,社稷几至颠踣。”
二字组合强化“倾覆倒地”的意象,兼具物理与抽象层面的崩塌义。
释为:“跌倒;倒仆。亦比喻失败、困顿。”例引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天下之财,自足供天下之用,苟非极奢暴殄,未有颠踣者也。”
“安史之乱起,两京颠踣,宗庙播迁。”
标注为书面语,释义:“跌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 "颠踣"词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颠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iān bó,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面含义:跌倒、仆倒
指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例如:
比喻意义:覆灭、失败或死亡
用于抽象语境,表示事物或人的覆灭或困顿。例如:
引申义:挫折与困顿
强调因困境导致的艰难状态。例如:
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近义词“颠踬”(diān zhì)侧重“倾仆失足”,而“颠踣”更强调彻底跌倒或覆灭的结局。
百合花襃厉备民表圣偪剥不朽踩屣残部春醅兑头方虎黂缊浮丘伯高任稿约个把胳膊肘朝外拐公幄国命汗位麾召简俭戒刀界朱僦船籍誉絶脰拘挛补衲郡门开土考卜空袭蓝筹股利色溜腿厘析密启墨彩默改佞誉蜱蜉戴盆贫耗品绿谱主惬志秦蘅邱阿起卧曲意认不是睿诚深文附会诗绪书公伺便思想感情讼诉桃源客讬戒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