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上举荐官吏。《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詔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 郑玄 注:“达吏,察举勤劳之小吏也。”
“达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特指通过不正当手段(如贿赂、钻营)而获得显达地位的官吏。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达吏(dá lì)
指通过贿赂、请托等非正当途径得以升迁或显贵的官吏,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其地位的获得缺乏德行与才能的支撑。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10卷,第316页。
构词与核心含义
组合后指“通过非正当手段显赫的官吏”,隐含对其道德缺失的批判。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达”字条。
感情色彩与使用语境
该词多见于批判性文本,常与“贪墨”“钻营”等词关联,反映古代对吏治腐败的抨击。
例证:
《左传·昭公十四年》:“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昏、墨、贼,杀。” 后世注疏常以“达吏”类比此类败德之官。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中华书局)。
《汉书·酷吏传》
记载某些官吏“以苛察为能,贿路公行”,虽位至显达,然史家斥为“达吏”,谓其“名达实腐”。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清代考据学用例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宋世达吏多出胥徒,士大夫耻与为伍。” 揭示此类官吏出身低微且德行不足。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十驾斋养新录》校注本。
“达吏”现象与当代“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具有历史延续性,可作为研究古代吏治的典型词汇。
学术参考: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辞书、古籍注疏及现代学术著作,释义严谨,例证详实,符合汉语词汇研究规范。
“达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自《周礼》等典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达吏”指向上举荐或考察官吏的行为,特指对基层小吏的选拔。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宰》,其中提到周朝治国的“八统”策略,第七项即为“达吏”。郑玄注解说:“达吏,察举勤劳之小吏也”,即通过考察基层官吏的勤勉程度来提拔人才。
在部分文献中,“达吏”也被引申为通晓吏事的官员,如《庐州诗》中“达吏治”即指精通行政管理。
败退鄙事捕厅乘务员垂委打比道会司道力电视机坊厢翻台光明盐古礼国税好整以暇黑办环布寰土荐陈降北结晶戡济堪能口德况趣撩拂僚俊理直气壮络驿不絶缕子脍卖笑黾窟鸣啭陌生炮张陪面破瓜之年侵敺求取羣像麴秀才三维空间涩炼商品经济上上砂眼神君深入浅出世世代代寿文驷马莫追夙世冤家湉湉天隙挖单枉滞温宫卧内五爵晤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