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垂训。 唐 牛僧孺 《辨私论》:“ 宣父 之作《春秋》,删《诗》《书》,是公其身於垂教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许文懿先生》:“著书立言,足以垂教后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胞奏此理甚是,则必记詔以垂教万世,使万万世为主为臣皆要遵此行为。”
(2).犹赐教。 孙犁 《澹定集·<文艺增刊>致读者、作者》:“海内同行,新旧知好,幸垂教焉!”
“垂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uí jiào,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通过言论、著作等方式向后世传递教导或训示,强调对后人的教化作用。例如:
用作谦辞,表示请求他人给予指导或意见。例如:
注:部分资料将“垂教”解释为成语,但权威典籍中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普通词语,需结合语境理解。
《垂教》(chuí jiào)一词是指耐心教导和传授知识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对待学生或他人的教育教导态度十分细致入微,非常耐心。
《垂教》是由「土」和「攸」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1画。
《垂教》这个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中的“无逸人者,无勇夫也;无垂教者,无圣人也。”,意指没有耐心教导他人的人不可能成为圣人。
「垂教」的繁体字为「垂敎」。
在古代,「垂教」的写法可能并非是现在的「垂教」,而是根据不同朝代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
1. 老师对学生非常耐心,总是以垂教的态度引导他们。
2. 他父亲以垂教的方式启发他的创新思维。
垂溢、垂询、垂青、教育、教导、耐心
引导、教诲、启发
疏忽、忽略、草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