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罢斥佞邪小人。《孔子家语·贤君》:“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晋书·纪瞻传》:“渐尚简朴,则贪夫不竞;尊贤黜否,则不仁者远。”
黜否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黜”与“否”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贬斥、罢免、否定,常用于描述对人事、行为的批判性处置。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指罢免、贬退、废除。《说文解字》释为“贬下也”,强调对职位或资格的剥夺。如《论语·微子》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即多次被免职 。
此处取“贬损”“非议”之义,与“臧”(赞扬)相对。《易经·否卦》疏:“否者,闭拒之辞”,引申为否定、排斥 。
“黜否”融合二字含义,表示通过贬斥或罢免的方式予以否定,多用于政治、人才评价语境。例如:
“黜否忠良,崇信奸佞。”(《后汉书·党锢传》)
指罢免忠臣,否定贤能,转而重用奸佞之人 。
该词多见于古代史书及政论:
“毅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黜否失实。” 批评人才选拔制度中罢免与贬斥不公的现象 。
“黜否赏罚,一归至公。” 强调贬退与奖赏应完全公正 。
与“臧否”(褒贬评议)、“黜陟”(罢免与升迁)相关但侧重不同:
参考资料:
“黜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黜否”读作chù fǒu,意为罢斥佞邪小人,即罢免或贬斥奸佞不正之人。
二、出处与用法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字义拆分
三、现代语境中的适用性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白腻薄壮卑抑崩毁比物苍劲倡工成双成对迟夯池鱼遭殃垂名竹帛赐号躭玩邓邓呆呆地关地上二姓甘贫槁殡冠组酤榷滑鸠黄褐侯豢腴徽客见镪界疆籍夫昆明朗旭老苗丽邮旅窜马八儿门板冥征内命夫泥猪疥狗逄逄篇卷破壁轻貂青牛师铨配驱课三将军设供伸直蝨虮衰亲税课淑慝寺卿危苦吴歌五线谱想儿遐阻谿边奊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