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文选·嵇康<琴赋>》:“性絜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 吕向 注:“端理,犹正直也。”
"端理"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解析:
词源构成 "端"本义指事物首尾平直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为"直也",引申为正直、端正;"理"原指玉石纹路,《说文解字》解作"治玉也",后衍生出条理、道理等义。二字结合构成复合词,承载了汉语单字词素组合表意的典型特征。
基本释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记载,"端理"作名词时指:①事物本原的规律;②正确的道理。作形容词时描述"端正而有条理"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的言行举止或文章结构。
引证解释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引宋代朱熹《答吕子约书》"持守须要端理",此处强调修养心性的基本准则。明代《四友斋丛说》"诗文贵有端理",则指文学作品需具备严谨的内在逻辑。
近义辨析 与"正理"相比,"端理"更侧重本源性和系统性;相较于"条理",则更强调道德正当性。清代《日知录》将"端理"与"邪说"对举,突显其价值判断维度。
该词的现代使用常见于学术论著与哲学论述,多用于阐释思想体系的基础原理或道德规范的核心准则。在语法功能上,作宾语时多接"探究""遵循"等动词,作定语时常修饰"思想""体系"等抽象名词。
“端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正直,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气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语境应用
相关延伸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文选》或相关诗词注解。
半筹不纳傍观冷眼榜人便函常卖铺出涕打夥打麻将吊斗断阙凡裔飞白飞驰恭敬桑梓攻据管中窥天龟隂过场寒春鸿妖画时溷浊袷袍节法景刻忌怨帣鞲决塞君明君子三戒襕笏廪食六关露覆露花风絮庙宇片甲不还撇放譬诸颇牧仆人迁爵蛩蛩駏驉日三竿如面三头不辨两时劫说好说歹死业唐三藏弹性体题桥志透河井透亮讬骥乌虖雾乱无期诬上遐州僻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