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邑簿的意思、都邑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邑簿的解释

古代以记载帝京宫阙、陵庙、街廛、郭邑规模制度为主的典籍。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恆厥所。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 潘岳 《关中》、 陆机 《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者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山海经》称 禹 益 ,实 周 末都邑簿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都邑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献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都邑簿”原指古代官方编纂的典籍,主要用于记载都城(如帝京)的宫阙、陵庙、街市(街廛)、城郭(郭邑)等建筑规模与制度,属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类文献。例如《三辅黄图》《建康宫殿》等书即被归为此类(参考《史通·杂述》记载)。

二、详细释义

  1. 内容范畴
    涵盖都城布局、礼制建筑(如陵庙)、商业区(街廛)、城墙范围(郭邑)等,具有“龟镜将来”的参考价值,即通过记录规范为后世提供治理模板。

  2. 词源构成

    • “簿”:指册籍或公文(如《史记·张释之传》中“禽兽簿”),强调官方文书的性质。
    • “都邑”:即都城,特指帝王所在的核心城市。

三、历史背景与用例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提到,潘岳《关中》、陆机《洛阳》等作品均属于“都邑簿”的典型代表。明代胡应麟进一步提出《山海经》可能具有类似功能,称其为“周末都邑簿”。

四、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释义扩展了该词的使用场景,将其比喻为人口繁盛、结构复杂的城市,强调户籍管理或城市繁荣的特征。不过,这一用法更偏向文学化表达,非原始文献中的核心定义。


该词本义为记录都城制度的典籍,属古代行政文献,后衍生出借代城市繁荣的比喻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代方向。

网络扩展解释二

都邑簿: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记录城市或都市的人口、土地、财富等信息的官方文件或册子,可以理解为城市的人口簿或地籍册。 拆分部首和笔画:都邑簿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阜”和“聿”,它们分别代表“邑”和“簿”的部首。根据《康熙字典》记载,“邑”部的总笔画是8画,“簿”部的总笔画是19画。 来源:都邑簿一词最早出现在《顾炎武全书》中,顾炎武是明朝末年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用这个词著名地描述了明清之际的农田经营与农业生产的情况。 繁体字:都邑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都邑簿」,没有特别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在古代,都邑簿的写法有所不同。其中,“邑”字从书写形式上较为简化,不同于现代的样子。而“簿”字则和现代的写法相似,笔画较多。 例句:市政府根据都邑簿上的人口数据来规划城市建设。 组词:都市、簿记、都市化、邑庙、城邑等。 近义词:人口登记册、城市档案、人口统计等。 反义词:乡村户籍、农村档案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