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绕曲折。《文选·马融<长笛赋>》:“蚡緼蟠紆,緸寃蜿蟺。” 吕向 注:“声相糺乱之貌。” 清 姚鼐 《河上杂诗》之一:“ 碭 沛 蟠紆接 下相 ,风云咫尺会舟航。”
"蟠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pán yū,其核心含义为盘绕曲折。根据文献记载,该词主要用于以下两个层面的表达:
一、基本释义
二、构词解析
三、使用场景 该词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常见于古代辞赋、山水诗文创作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近义词包括"蜿蜒""盘桓",反义词可对应"笔直""平直"等。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释义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现代权威辞书收录较少。若需更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昭明文选注》等典籍。
《蟠纡》是一个汉字词语,指蛇曲回盘旋绕的形状。形容某物弯曲缠绕,如同蛇蜿蜒游动。
《蟠纡》的部首是虫,总共由13画组成。
《蟠纡》是一个古代词汇,原本是指蛇的动作和形态。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观察和描写蛇的特征。
在繁体字中,「蟠」和「纡」的写法保留了古代的形态,笔画数目没有改变。
在古代,「蟠纡」的写法稍有变化。当时的「蟠」是由「虍」和「番」组成,「纡」是由「纟」和「吾」组成。
1. 花藤蟠纡在篱笆上,形成了美丽的画卷。
2. 这条河在山脉间蟠纡曲折。
3. 曲径通幽处,蟠纡出绿意。 (~杨万里)
1. 蟠纡不定:形容某物弯弯曲曲、变幻莫测。
2. 蟠曲:形容线条、形状弯曲起伏。
3. 曲蟠:同蟠纡。
缠绕、环绕、盘绕
直线、笔直、直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