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蟠挐 ”。屈曲作攫拿状。亦比喻曲附牵连。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莫不穷捕考讯,枝叶蟠拏,大或流血,小御魑魅。” 宋 文同 《秦王卷衣》诗:“铜螭逐银猊,压屋矜蟠拏。” 明 高启 《游天平山记》:“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拏撑拄,不可名状。”
“蟠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án ná,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本义:屈曲攫拿的形态 指物体(如树枝、岩石、动物肢体等)呈现弯曲缠绕、抓取伸展的姿态。例如明代高启在《游天平山记》中描述怪石“蟠拏撑拄”,即用该词形容石头扭曲交错的形态。
2. 比喻义:牵连依附的关系 引申为事物之间复杂交错的关联性,如唐代陈子昂《谏用刑书》中“枝叶蟠拏”的用法,暗喻案件审理时牵连甚广的现象。
文学用例补充:
《蟠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蜿蜒缠绕”。它用来形容事物曲折、盘旋的样子,常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蟠拏》的拆分部首是“虍”和“手”,部首含义分别为“虎”和“手”,表示与虎相关的事物。整个字共由12个笔画组成。
《蟠拏》原本是一个古代汉字,现今已经较少使用。根据《说文解字》,《蟠拏》源于古字形“蟠拿”,意为“双手蛇之”,形象地描绘出了蛇盘旋的形态。在繁体中,蟠拿通常写作“盤拏”。
在古代写法中,汉字《蟠拏》通常按照“草书”风格写成,书法笔画书写流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今天我们常见的楷书字体则是推广普及后以及电脑字体等的标准书写形式。
1. 山间道路蜿蜒盘旋,如同一条蟠拏的巨蛇。
2. 这幅画作中的植物藤蔓蜿蜒盘绕,呈现出一种美丽而蟠拏的姿态。
1. 蟠曲:形容事物弯曲、缠绕。
2. 长蟠:形容蛇身长而盘旋蜿蜒。
3. 蟠桃:指传说中仙山上的神果。
1. 盘曲:与《蟠拏》意思相近,形容事物弯曲曲折。
2. 缠绕:指事物盘绕缠绕成一团。
3. 盘旋:形容事物沿着一定轨迹上升下降或绕圈飞行。
直线:与《蟠拏》意思相对,指事物笔直、不弯曲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