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黏土。《六韬·战车》:“ 太公 曰:‘圯下渐泽,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
“黏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黏埴”指黏土,特指细腻的黄色黏土()。该词由“黏”(具有黏性)和“埴”(细腻黏土)组成,强调土壤的黏着特性,常用于描述建筑或手工艺中使用的黏性材料。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兵书《六韬·战车》:“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指黏土导致战车行进困难的地形()。
黏埴(nián zhí)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用作陶瓷的黏土,也可以泛指黏稠的泥土。
黏埴的部首是穴(xué),它总共有16划。
黏埴一词最早是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后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黏埴的繁体字是黏士。
古时的黏埴字在形状上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现代的字形结构。
1. 陶工正在用黏埴制作陶瓷。
2. 前方的路面黏埴湿滑,要小心行走。
1. 黏埴砖:用黏埴制作的砖块。
2. 黏埴陶器:用黏埴制作的陶器。
1. 泥土
2. 黏土
1. 石块
2. 岩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