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鱼书的意思、木鱼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鱼书的解释

弹词的一种。 清 代中后期流行于粤语区域。可分为“龙舟”及“南音”两种。 清 吴趼人 《小说丛话》:“弹词曲本之类, 粤 人谓之‘木鱼书’。此等木鱼书虽皆附会无稽之作,要其大旨无一非陈述忠孝节义者……妇人女子习看此等书,遂暗受其教育。惜乎此等木鱼书限於方言,不能远播耳!”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二章:“弹词为流行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在 福建 有所谓‘评话’的,在 广东 有所谓‘木鱼书’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里去。” 欧阳山 《苦斗》五六:“后来,她看见天色还早,就坐在矮凳上,顺手拿起一本木鱼书来,低声唱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鱼书是中国岭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流传的一种传统说唱文学形式,也是该说唱艺术所用唱本的统称。它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至民国初年,是粤方言区重要的俗文学载体和曲艺品种。

  1. 定义与起源

    • 名称来源: 其名称来源于伴奏乐器“木鱼”。演唱时,艺人通常手持木鱼(一种佛教法器演变而来的打击乐器,中空,以木槌敲击发声)击节伴奏,故称“木鱼歌”,其唱本则称为“木鱼书”。来源:《中国曲艺志·广东卷》、《广州府志》(清)相关民俗记载。
    • 起源发展: 学术界普遍认为木鱼书源于唐代佛教的“宝卷”变文,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地方化、世俗化。明代中后期在广东民间广泛流行,清代达到鼎盛,成为粤语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文艺形式。来源: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谭正璧《木鱼歌、潮州歌叙录》。
  2. 内容与形式

    • 题材内容: 木鱼书题材广泛,主要包括:
      • 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 如《三国志》、《岳飞全传》、《万花楼》等。
      • 才子佳人故事: 如《背解红罗》、《金叶菊》、《西厢记》等。
      • 劝世教化故事: 宣扬孝道、贞节、因果报应等,如《观音出世》、《目连救母》等。
      • 地方故事与社会风情: 反映岭南社会生活、民俗风情。
    • 文体特征: 木鱼书文本多为韵文体,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或杂有三言、五言、九言等。语言通俗易懂,大量使用粤方言词汇和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结构上多为长篇叙事,分卷分回。
    • 表演形式: 传统上多为“徒歌”形式,即清唱,仅以木鱼击节,无其他乐器伴奏(后期发展也有加入其他乐器如古筝、秦琴等)。演唱者可以是职业艺人,也可以是民众自娱自乐。来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东卷》、叶春生《岭南俗文学简史》。
  3. 文化价值与影响

    • 重要的俗文学遗产: 木鱼书是研究明清以来岭南地区社会历史、民俗风情、语言变迁、民间信仰的宝贵资料,是粤语方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相关研究。
    • 粤剧等艺术的源头之一: 木鱼歌的曲调、故事题材对粤剧、粤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粤剧剧目直接改编自木鱼书。来源:粤剧研究相关文献(如《粤剧大辞典》)。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说唱艺术,木鱼歌(含木鱼书)已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保护和传承。来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木鱼书是中国粤语地区传统说唱艺术的代表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木鱼书是木鱼歌(又称摸鱼歌)的唱本,属于弹词系统。起源于明代中期至明末,受佛教宝卷和江南弹词影响,与广东民间音乐融合而成。清代中后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流行,屈大均《广东新语》曾记载其演出盛况。

二、艺术特点

  1. 表演形式:早期佛教徒用木鱼伴奏传唱佛教故事,后发展为说唱民间故事,节奏自由,无固定起板和过门。
  2. 文本结构:唱词以七字句为主,语言通俗,代表作品包括《花笺记》《背解红罗》等百余种长篇叙事文本。
  3. 衍生类型:可分为“龙舟”“南音”两种,部分分类将木鱼、龙舟、南音三者统称为木鱼书。

三、传播与影响

四、文化意义

木鱼书不仅是曲艺形式,更是研究广府方言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被郑振铎称为“俗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

别人正在浏览...

败桡邦赋靶子变俗易教别启播厥不断头肠线蝉蜎凑四合六存储东奔西逃多音多义字尔耳凡虫凡界封建社会風雷火炮浮龙过月海狗骇疑豪民横是皇晖家姐夫教官蛟龙擘水孑然无依金饭碗井井有绪晶耀九年之储刻吝快阁梁渠淩铄梅録鸣放瞥列普冬冬起根发由啓机清弱趋避散灰扃户靸霅生肌售世衰怠瞬目私智搪塞腾地天龟妥适温生绝裾小汛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