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捐的意思、拨捐的详细解释
拨捐的解释
犹泼弃,倾弃。《孔丛子·儒服》:“ 陈尫 性多秽訾,每得酒食,必先拨捐之,然后乃食。 子高 告之曰:‘子无然也,似有态者,昔君子之於酒食,有啐尝之义,无捐放之道。’”
词语分解
- 拨的解释 拨 (撥) 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拨动。把钟拨准了。拨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拨云见日。 分给:拨发。拨款。拨付。 治理:拨乱反正。 掉转:拨转马头。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
- 捐的解释 捐 ā 舍弃,抛弃:捐弃。捐生。捐躯。 献助:捐资。捐献。捐助。募捐。 旧时献钱得官职:捐官。捐纳。 赋税的一种:车捐。房捐。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拨捐"是一个具有特定使用场景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由政府或相关机构从财政收入中调拨款项,用于特定的捐赠、资助或公益事业。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
核心含义:
- 调拨款项用于捐赠/资助:指将国家或地方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等公共资金,按照特定程序和政策规定,划拨出来用于向特定对象(如受灾地区、贫困群体、公益项目、慈善机构等)进行无偿捐助或专项资助的行为。
- 财政分配行为:强调这是一种官方的、有计划的资金分配行为,通常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事业建设或特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
词义拆解:
- 拨:本义为“用手脚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引申为“分出一部分发给;调配”。在“拨捐”中,取其“调拨、分派(资金或物资)”之义。
- 捐:本义为“舍弃,抛弃”,引申为“献出财物帮助他人”,即“捐助、捐献”。在“拨捐”中,取其“(官方)无偿给予资助”之义。
- 因此,“拨捐”二字结合,形象地表达了“(官方)调拨资金进行捐助/资助”这一动作过程。
-
使用场景:
- 主要用于描述政府财政行为或大型公共机构(如红十字会、大型基金会)的资助行为。
- 常见于官方文件、新闻报道(尤其是关于救灾、扶贫、社会福利政策等)、财政预算报告等语境中。
- 例如:
- “财政部紧急拨捐专项资金用于地震灾区重建。”
- “政府决定拨捐一笔款项支持希望工程。”
- “该慈善项目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年度拨捐。”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中对“拨”和“捐”字义的解析及组合应用,并结合其在官方语境中的实际用法总结得出。由于该词属于特定领域的合成词,其精确定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如财政法规、政策文件)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拨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拨捐”读作bō juān,意为泼弃、倾弃,指将物品倒掉或丢弃的行为。该词出自《孔丛子·儒服》,描述陈尫在饮食前习惯先倒掉部分食物,后被劝诫应遵循礼仪的典故。
二、语境分析
在古籍中,“拨捐”多用于批评不珍惜食物的行为,强调古代礼仪对饮食的重视。例如:“每得酒食,必先拨捐之,然后乃食”(《孔丛子》),体现对浪费的否定态度。
三、字义辨析
- 拨:本义为“分配、调拨”,但在此词中与“捐”组合后整体表“丢弃”;
- 捐:单独可指“舍弃”或“捐赠”,但此处仅取“舍弃”义。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场景。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丢弃”“倒掉”等现代词汇。
建议对古汉语感兴趣的用户直接查阅《孔丛子·儒服》原文(、5、7、9均引述)以深入理解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表里相依潮润插条逞术琛賮嗔嫌荎藸赤瑕答揖典干掉刀迭翠第七个十字架东裔分行布白分庭伉礼负恩忘义浮环傅着告谢关征焊锡好艾核夺怀愁黄烘烘回肠寸断忽慢茧丝奸细诘曲界外球捄正流例緑缥卖祖马上吹明朗朗墨丈幕布炮石朴遬批砉导窾签揭衾单请实人情月氏上利十夫桡椎世主算请琐吏通函土房拓朴望沮万壑争流隈倚乡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