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吃的米糕。 唐 郑望之 《膳夫录·汴中节食》:“重九米锦,腊日萱草麵。”
“米锦”一词主要有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指重阳节食用的米糕,属于古代节庆习俗。唐代文献《膳夫录·汴中节食》记载:“重九米锦,腊日萱草面”,说明该食品与重阳节(重九)关联,是唐宋时期汴京地区的节日特色食物。
由“米”和“锦”组合而成: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使用场景进一步判断词义侧重。如需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膳夫录》相关条目。
米锦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层含义。它可以描述一种纺织品,用来制作衣物或装饰品的花纹;也可以形容事物美丽而细腻的样貌。此外,米锦还可以指代具有美丽花纹的桥梁、家具等。总的来说,米锦给人一种精美、细致的感觉。
米锦的拆分部首是⽂和⻙(食物的象形字),其中⽂属于左部,⻙属于右部。它的拼音是"mǐ jǐn"。
米锦的笔画数是11划(⽂为4划,⻙为7划)。
米锦的字形是由左右两个部首构成的,左边是“⽂”,右边是“⻙”。这个字形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可以追溯到汉朝。米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米錦”。
在古代汉字中,米锦的写法稍微有些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米字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是“二点、上横、中点、下点”,而锦字的写法是“金字旁+針字底”。所以在古代写作“米锦”的时候,米的字形较为类似现代的米字(三点)。
1. 这件衣服上的米锦花纹非常漂亮。
2. 桥上的米锦石雕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
组词:米缸(用于盛放米的容器)、锦绣(形容美丽繁华)、锦上添花(形容美好事物再次增添)。
近义词:锦绣、织锦、绣花。
反义词:粗糙、简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