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侯之末。 南朝 宋 谢灵运 《归途赋》:“时旻秋之杪节,天既高而物衰。”
“杪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本义延伸
“杪”原指树枝的细梢(),后引申为时间或季节的末尾,如“岁杪”(年末)、“秋杪”(秋末)。
“节”在此指节候、时令,因此“杪节”整体表示节候的末尾阶段,常用于描述四季更替的尾声,如秋季末尾。
具体释义
根据文献记载,“杪节”指“节侯之末”,即某一季节或时令的结束时期。例如南朝谢灵运《归途赋》中“时旻秋之杪节”,意为“正值秋季的末尾”。
“杪节”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仅在特定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出现。如需表达类似含义,更常用“季末”“末尾”等通俗词汇。
如需进一步验证“杪”的释义,可参考权威字典如《汉典》。
杪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指的是太阳落山的时候,即傍晚或黄昏的时刻。
杪节的部首是木,总共有9个笔画。
杪节最早见于《楚辞·招魂》:“基采既同往,杪节不异回。”这里的“杪节”指的是时光的流转和往事的回忆。
杪節 (ㄇㄠˇ ㄐㄧㄝˊ)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杪节的写法是略有不同的,通常写作“杳节”或“杳陌”,但意思相同。
1. 日落西山,杪节将至。
2. 黄昏时分,大街上行人渐少,杪节临近。
杳杪(形容极远的地方)
杳无音信(形容人失去音讯或消息久未露面)
黄昏、傍晚、晚霞
拂晓、清晨、早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