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分神整治。《淮南子·道应训》:“此言精神之越於外,智虑之荡於内,则不能漏理其形也。” 高诱 注:“漏,补空也。”
“漏理”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漏理(拼音:lòu lǐ)指分神整治,即因注意力分散或精力不足导致事务处理不周全。
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道应训》:
“此言精神之越于外,智虑之荡于内,则不能漏理其形也。”
——汉代高诱注解为:“漏,补空也。”
此处强调精神外散、思虑混乱时,难以妥善管理自身或事务。
“漏理”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罕见,多用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漏理是一个词形自洽的词汇,由“漏”和“理”两个部分组成。
“漏”是由“氵”和“喾”组成的偏旁部首。“氵”表示水,而“喾”则是表示流动的意思。“漏”在字形上由三个横的“喾”组成。
“理”是由“王”和“里”两个部分组成。“王”是表示王室,称为国君。“里”则是表示内部或中心。在字形上,“理”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王”,下面是“里”。
“漏理”最初出现在《易经》中。在《易经》中,“漏理”指的是宇宙中天地间秩序的错乱或意外现象。后来,这个词汇逐渐引申为指事物之间的差错或错误。
繁体字中,“漏理”保持着与简体字相同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漏理”写作“漏曆”。这个写法与现代简化字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漏”和“理”的基本形状。
1. 他的论点没有充分证据,充满了漏理之处。
2. 做事要认真仔细,以免出现漏理的情况。
漏洞、理论、理智、理由、原理、修理
疏忽、错误、失误、疏漏、差错
正确、准确、无误、完美、精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