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鸡黍约的意思、鸡黍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鸡黍约的解释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鸡黍约”是中国古代一个关于友谊与诚信的典故,源自《后汉书·独行传·范式》的记载。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典故来源

东汉时期,范式(字巨卿)与张劭(字元伯)为至交好友。两人分别时,范式承诺两年后会到张劭家中拜访,并约定具体日期。张劭归家后告知母亲,母亲质疑道:“相隔千里、时隔两年的约定,怎能当真?”但张劭坚信范式为人守信。至期,范式果然如约而至,张劭以“鸡黍”(杀鸡煮黄米饭,代指家常待客之食)款待,二人畅饮尽欢而别。


文化内涵

  1. 友谊深长:体现古人“一诺千金”的情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信任。
  2. 诚信守约:强调言行一致的品格,即使面对质疑仍坚守承诺。
  3. 待客之道:“鸡黍”象征朴素而真挚的款待,反映传统礼仪中的真诚。

后世影响


这一典故至今仍被用来赞颂朋友间深厚的情谊与诚信精神,其核心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鸡黍约的意思

《鸡黍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以鸡黍为饭,以誓约为信,表示立誓时的诚意。在古代,人们常将鸡和黍当作祭祀的食物,而誓约往往需要在祭祀的仪式中进行,因此结合起来形成了这个成语。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康熙字典》,《鸡黍约》可以拆分为:

鸡(鸟部):部首鸟,总笔画5

黍(禾部):部首禾,总笔画12

约(纟部):部首纟,总笔画7

来源和繁体

《鸡黍约》的来源并不确切,但据考证,它最早出现在《晋书·徐宣传》中,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繁体字的写法为「雞黍約」。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鸡、黍、约在古时候的写法:

鸡的古字形:鸡

黍的古字形:黍

约的古字形:约

例句

他们在彼此面前磕了三个头,然后以鸡黍约表示彼此的诚意。

组词

鸡犬不宁

约法三章

黍离鸡并

近义词

诺言、誓言、保证、保诺

反义词

不信、不诚、不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