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鸡黍约的意思、鸡黍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鸡黍约的解释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鸡黍约”是汉语中源自历史典故的固定表述,特指朋友之间诚信守约的情谊。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典故

该词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东汉范式与张劭的约定:二人分别时约定两年后范式到张劭家拜访,届时张劭将“杀鸡为黍”以待。两年后范式果然如期赴约,后人以此概括为“鸡黍之交”或“鸡黍约”,成为信守承诺的典范(来源:《后汉书》卷八十一)。

二、语义核心

“鸡黍”原指农家待客的简单饭食(鸡肉与黄米饭),引申为朴素而真挚的情谊;“约”强调诺言的不可违背性。组合后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款待诚意,更突出精神层面的守信品格,如元代杂剧《范张鸡黍》即围绕此主题展开(来源:《元曲选》)。

三、文化演变

唐宋诗词中频繁化用此典,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将典故转化为田园友情的象征;明代《幼学琼林》更将其列为“朋友宾主”类目下的标准词条,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案例(来源:《四库全书》集部)。

现代汉语中,“鸡黍约”多用于文学语境,形容超越功利、生死不渝的友谊,其语义稳定性体现了汉语成语对传统伦理价值的传承。

网络扩展解释

“鸡黍约”是中国古代一个关于友谊与诚信的典故,源自《后汉书·独行传·范式》的记载。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典故来源

东汉时期,范式(字巨卿)与张劭(字元伯)为至交好友。两人分别时,范式承诺两年后会到张劭家中拜访,并约定具体日期。张劭归家后告知母亲,母亲质疑道:“相隔千里、时隔两年的约定,怎能当真?”但张劭坚信范式为人守信。至期,范式果然如约而至,张劭以“鸡黍”(杀鸡煮黄米饭,代指家常待客之食)款待,二人畅饮尽欢而别。


文化内涵

  1. 友谊深长:体现古人“一诺千金”的情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信任。
  2. 诚信守约:强调言行一致的品格,即使面对质疑仍坚守承诺。
  3. 待客之道:“鸡黍”象征朴素而真挚的款待,反映传统礼仪中的真诚。

后世影响


这一典故至今仍被用来赞颂朋友间深厚的情谊与诚信精神,其核心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门傍通历悲谷闭合思过驳正雠尅从顺登科甲颠沛流离吊索二重奏尔日敢则告老官满古甎豪句回肠寸断会少离多灰哑奸侠胶木荆钗机运眷爱老在行良常理折流程溜亮留盼滦州影没头官司母系拏人啮杀牛头盼饰譬于谦德佥谐轻妆软扮却曲三望杉关闪神儿诗剧士为知己者死四海九州私赎倠丑阘顿退溃徒劳吞声饮泣诿过緼奥圬墁无益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