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诫。《易·泰》“不戒以孚” 唐 孔颖达 疏:“不待戒告,而自孚信以从己也。”
“戒告”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戒告”指通过警告或劝诫的方式,提醒他人避免错误或不良行为,目的是引发警觉并促进改正。例如:“法官戒告被告人要悔过自新”。
字义拆分
语境用法
唐代孔颖达在《易·泰》注释中提到:“不待戒告,而自孚信以从己也”,表明“戒告”隐含无需强制即可使人信服的含义。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释为“如诫”,印证其劝诫的本质。现代用法多见于法律或教育场景,体现严肃性和正式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解释,可参考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戒告是指对他人或自己发出警告或劝说,以使其戒除某种不良行为或习惯。
戒告的拆分部首为戈、讠,其中戈为部首,讠为声旁。它的总笔画数为8。
戒告的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是由“戒”和“告”两个字组成。其中,“戒”的本义为制止,禁止,忌讳等;“告”的本义为告诉,通知,警告等。合在一起,戒告便表示制止、告诉或警告别人。
至于繁体字,戒告的繁体为戒告。
戒告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相比有所变化。在西汉时期,戒告的写法为“戒誥”;到了东汉末年,写作“戒郜”;随后在北魏时期变为“脅诰”;唐朝时期写作“脅誥”;宋朝开始,恢复了现代的“戒告”写法。
1. 老师戒告我们不要偷看别人的试卷。
2. 父母戒告孩子要远离毒品。
3. 公司领导戒告员工不要迟到早退。
1. 戒心:指戒除恶念,警惕自己的心思。
2. 戒烟:指通过意志力等方法戒除吸烟习惯。
3. 戒毒:指戒除吸食、注射毒品的习惯。
劝诫、告诫、警示
奖赏、表扬、鼓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