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赦宥。《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羇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矣。” 北周 庾信 《又谢赵王赉息丝布启》:“南冠获宥,既预礼延;稚子胜衣,还蒙拜謁。” 唐 白行简 《滤水罗赋》:“滤 颜生 之瓢水,欲饮而徐清;漉 范令 之釜鱼,将烹而获宥。”
“获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其含义与法律、伦理语境密切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获宥”意为“获得宽恕或赦免”,多用于描述因过失、罪行等被免除惩罚的情况。该词由“获”(得到)和“宥”(宽恕)两个语素构成,强调从责任或刑罚中解脱的结果。
从词源看,“宥”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为“宽也”,《尚书·大禹谟》中“宥过无大”即体现其宽大处理的内涵。历史文献中,“获宥”常与司法判决相关联,如《宋史·刑法志》载“罪疑者奏谳,多获宥减”,指嫌疑案件经复核后多被减轻处罚。《古代汉语词典》中收录该词,并引《资治通鉴》例句:“因其自首,特获宥免。”
在现代汉语中,“获宥”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尤见于历史、法律研究领域。例如在分析古代司法制度时,可表述为“唐代对自首者实行‘获宥’政策,体现刑罚的宽宥原则”。需注意的是,该词与“赦免”“宽恕”等近义词存在细微差别,更强调“通过特定程序得到赦免”的被动性。
“获宥”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古代文献:
唐代用例:
如需更详尽的古代用例或成语背景,可参考《左传》或《汉语大词典》。
便水曹沈超世撤版单极棣达格度规彟趹蹄寒宫禾稾华南毁瘵间不容瞚剪灯夹绕棘林经界金台寄趣蹻蹻老虎班两旁黎豆詅符犂舌狱率更駡话马黄妙才迷希目属耦耕盘龙髻片雨谦惧亲炙气圈染眸上蔡苍鹰上客上祖沈愁生产资料市场失陪实望竖沟四门斗里宿冤他处螳螂髫女托故土特産五云乡夏装卸磨杀驴析交离亲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