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蔑弃,弃绝。昏,通“ 泯 ”。《书·牧誓》:“今 商王受 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昏,蔑也。读曰泯。昏弃即泯弃也……﹝ 受 ﹞蔑弃其遗王父母弟不用也。”
“昏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昏弃”意为蔑弃、弃绝,其中“昏”通“泯”(意为“蔑”或“泯灭”),“弃”即抛弃、放弃。该词常用于表达对某种责任、传统或亲缘关系的彻底背弃。
“昏弃”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文言词汇,强调对重要事务或伦理的彻底背离,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古籍用例,可参考《尚书》及清代训诂著作。
《昏弃》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昏”和“弃”。它的意思是失去意识或清醒能力,处于不知所措或无助的状态,被人遗弃或抛弃。
《昏弃》中的“昏”字的拆分部首是日字旁和半包围,它有九笔;而“弃”字的拆分部首是弓字头,它有四笔。
《昏弃》这个词语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一书中:“厚之薄之,其亡气也若虚,其昏若明。”这句话中的“昏”字和“弃”字分别表示失去清醒和遗弃。
繁体字通常是指在简体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笔画和部首的汉字形式。对于《昏弃》这个词而言,没有具体的繁体字形式,因为它通常保持简体字的书写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些不同。对于《昏弃》中的两个字,虽然它们的基本形状和现在相同,但是笔画的书写顺序和一些细节可能不同。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需要通过研究古代书法和文献来了解。
1. 他因为酒精中毒而昏弃在地。
2. 这个孩子被人们昏弃在街头,无人问津。
组词:
1. 昏迷:失去意识,无法清醒。
2. 抛弃:将某人或某物遗弃,不再关心或珍视。
3. 废弃:不再使用或需要,被抛弃或废掉。
近义词:
1. 拋弃:遗弃,不再承担责任。
2. 遗弃:抛弃,将某人或某物丢弃不管。
反义词:
1. 清醒:头脑正常,没有昏迷或迷惑。
2. 珍视:重视,认为某人或某物宝贵并加以保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