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正;邪僻。《礼记·乐记》:“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孔颖达 疏:“回谓乖违;邪谓邪辟。” 汉 刘向 《九叹·愍命》:“回邪辟而不能入兮,诚愿藏而不可迁。”
(2).指邪佞之人。《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近闻追詔数人,并皆不至,实畏中官谗口,又惧陛下损伤。岂惟是臣不忠,只为回邪在侧。”
邪曲,邪僻。 汉 陆贾 《新语·至德》:“心烦者,则刑罚纵横而无所立;身劳者,则百端迴邪而无所就。”
“回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不正、邪僻
指行为或思想偏离正道,带有邪恶、不正直的特性。例如《礼记·乐记》提到“回邪曲直”,孔颖达疏中解释“回”为乖违,“邪”为邪僻。汉代陆贾在《新语·至德》中也用此词描述混乱状态。
指邪佞之人
用于代称奸邪之徒,如《旧唐书》记载仆固怀恩所言“回邪在侧”,即指君主身边有奸佞之臣。
不同语境下含义侧重可能变化,需结合文献具体分析。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旧唐书》等原始文献。
回邪是一种中性词语,既不带有褒义也不带有贬义,用来描述一种思想或行为态度。它的意思是回归正道,摒弃邪恶或不正当的行为。
回邪的拆分部首是囗和行,其中囗表示“口”,行表示“行为”,表明回邪是与人们的言谈与行动有关的概念。回邪的总笔画数为10。
回邪在汉字中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词汇,源于古代文化的思想理念。在繁体字中,回邪的写法为回邪。
在古时候,有一个汉字“邪”(xié)用来表示邪恶、偏激的思想或行为,表示偏离正道的状态。而“回”(huí)则表示返回、归还、回归等含义。由此,拼合在一起的“回邪”表示回到正道,抛弃邪恶的含义。
1. 他的人生经历使他明白了回邪的重要性。
2. 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回邪的原则。
回归、回正、回复、回心、回避
归正、怀正、返正
背邪、陷邪、走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