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喧闹。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二折:“﹝正末唱﹞更和那人马闹濩鐸。” 朱居易 《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同鑊鐸。喧闹。”鑊,一作“濩”。
“濩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濩铎”形容喧闹、嘈杂的场景,常用于描写人群或环境的热闹纷乱状态。例如元代戏曲中常用此词表现人马喧哗的场面。
元曲中的引用: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二折:“更和那人马闹濩铎”,此处的“濩铎”生动描绘了人马喧腾的动态场景。
元·王晔《桃花女》中也用“沸滚滚热闹镬铎”形容喧闹(“镬铎”为异体写法)。
明清小说中的扩展义:
《初刻拍案惊奇》中“镬铎”引申为“犹疑不定”,如“文若虚心中镬铎”表示内心纷乱纠结。
异体写法:
“濩铎”与“镬铎”“和铎”为同音通假词,均表示喧闹。
其中“鐸”指古代铃铛(如提到“铎”本义为大铃,与声音相关),暗示该词与声响有关。
方言俗语: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中将“濩铎”释为“喧闹”,并指出其与“鑊鐸”通用。
除核心义“喧闹”外,部分语境中可引申为:
“濩铎”多见于元明戏曲小说,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于相关文献权威性较低(参考-4均为低权威来源),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元语言辞典》等工具书以核实细节。
《濩铎》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铁制的古代打击乐器。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濩”和“铎”。这个词一般用于描述古代寺庙或宫殿中的打击乐器。
拆分《濩铎》的部首是“氵”和“金”,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而“金”是金属的偏旁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21画,其中“濩”一字有12画,“铎”一字有9画。
《濩铎》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出现在《诗经·邶风·柏舟》一诗中。在繁体中,《濩铎》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濩”和“鐸”两个字。
在古时候,《濩铎》这个词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古代汉字形式为“濩”和“㤣”(读音为duó)。这种古代写法相对较少见,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远处传来了濩铎的声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2. 在庙宇内,僧侣们敲响濩铎的声音让人感到平静与宁神。
濩鞚(huò kòng):古代器乐名,类似于现在的鼓。
铎鼓(duó gǔ):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用铁制成。
梆子(bāng zi):古代打击乐器,形状似鼓,多用于戏曲演奏。
编钟(biān zhōng):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用青铜制成。
弦乐(xián yuè):以拉或拨弦发声的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