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北寺的意思、黄门北寺的详细解释
黄门北寺的解释
“ 黄门北寺狱 ”的省称。 清 吴伟业 《后东皋草堂歌》:“ 白社 青山 旧居在,黄门北寺捕车来。”
词语分解
- 黄门的解释 .宫禁。《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通典·职官三》:“凡禁门黄闥,故号黄门。”.官署名。《汉书·霍光传》:“上乃使黄门画者画 周公 负 成王 朝诸侯以赐 光 。” 颜
- 北寺的解释 .监狱名。《后汉书·陈敬王刘羡传》:“﹝ 灵帝 ﹞詔槛车传送 愔 、 迁 诣北寺詔狱。”《南史·王融传》:“ 融 被收,朋友部曲,参问北寺,相继於道。” 清 吴伟业 《后东皋草堂歌》诗:“白社青山旧
网络扩展解释
“黄门北寺”是东汉时期由宦官控制的监狱名称,全称为“黄门北寺狱”。以下是综合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1.词义来源与性质
“黄门”原指皇宫禁门,后泛指宫禁之地;“北寺”为东汉北宫内宦官官署所在地。黄门北寺狱是宦官集团在宫禁内设置的诏狱(皇帝直接下令审理案件的监狱),主要用于镇压反对宦官专权的士大夫群体。
2.设立背景与作用
- 政治背景:东汉中后期,宦官势力膨胀,与外戚、士大夫矛盾激化。桓帝时期,宦官单超等诛灭外戚梁冀后掌权,为巩固势力设立此狱。
- 功能特点:该狱由宦官直接管理,可避开外朝官员审查,通过矫诏或唆使皇帝下诏捕人,实施非法刑讯甚至虐杀,成为宦官铲除异己的工具。
3.典型案例
- 党锢之祸:延熹九年(166年),司隶校尉李膺等200余名“党人”被诬陷下狱,亲属连坐,北寺狱成为迫害士人的重要场所。
- 李云事件:白马县令李云因上书批评桓帝封赏宦官,被“诏尚书都护剑戟送黄门北寺狱”,反映其作为政治镇压工具的性质。
4.地理位置与消亡
- 位置:位于洛阳北宫,因桓帝常驻北宫而成为政治中心,便于宦官控制。
- 消亡:随着汉末宦官集团失势,黄门北寺狱逐渐失去作用,最终毁灭。
5.文学引用
清代吴伟业《后东皋草堂歌》中“黄门北寺捕车来”一句,借历史典故暗喻政治迫害,体现该词在后世的文化象征意义。
“黄门北寺”不仅是东汉特定监狱的简称,更是宦官专权、司法腐败的象征,反映了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黄门北寺
《黄门北寺》是一个成语,拆分部首为黄门(⻨、门)和北寺(⻖、午、北)。
《黄门北寺》来源于《孟子·离婆上》,原指黄门官员去北寺祭祀,形容行为得体庄重。
繁体字为《黃門北寺》。
古时候汉字写法为「黄門北寺」。
例句: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始终行事庄重得体,可谓是一个活生生的《黄门北寺》。
组词:黄门、北寺、庄重、得体。
近义词:庄重、端庄、肃穆。
反义词:轻浮、放荡、庸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