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倍立方问题的意思、倍立方问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倍立方问题的解释

见“尺规作图不能问题”(977页)。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倍立方问题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术语,既包含数学史上的经典难题,也被引申为成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数学问题层面的定义

  1. 核心内容
    倍立方问题要求用尺规作图法构造一个立方体,使其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两倍。具体来说,若原立方体棱长为$a$,新立方体棱长需满足$sqrt{2}a$,但该长度无法通过尺规作图得出。

  2. 历史背景
    传说起源于公元前429年希腊提洛岛的瘟疫,岛民试图通过加倍阿波罗祭坛体积来平息瘟疫,但错误地将边长加倍导致体积变为8倍,最终演变为数学难题。该问题与“三等分角”“化圆为方”并称古希腊三大几何作图难题。

  3. 不可解证明
    1837年法国数学家万芝尔(Pierre Wantzel)利用伽罗瓦理论证明其不可解,关键在于$sqrt{2}$不属于规矩数(可通过尺规构造的数)。1882年林德曼进一步证明$pi$的超越性,连带确认“化圆为方”也无解。

二、成语层面的引申义

作为汉语成语,“倍立方问题”比喻解决方法极其复杂、需反复尝试的难题,强调过程中的计算或试错成本。例如:“这个技术瓶颈如同倍立方问题,团队耗费数月仍未突破。”

三、关键总结

网络扩展解释二

倍立方问题 (bèi lìfāng wèntí) 是指在数学中,求一个数的立方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的问题。拆分部首是“倍”和“立”,其中“倍”的部首是“人”,“立”的部首是“立”。笔画数分别为6画和5画。 “倍立方问题”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会有一些差异,繁体字是在简化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例如,“倍”的繁体字是“倍”,“立”的繁体字是“立”。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则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以下是一个关于“倍立方问题”的例句:小明想知道5的立方是多少,他提出了一个倍立方问题。 和“倍立方问题”相关的词汇有: - 立方:表示一个数的三次方。 - 倍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整倍数。 - 立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 目前为止,我没有找到关于“倍立方问题”的反义词。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