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语Anavatapta的译音。意译为“无热恼”。池名。 唐 代称为 无热恼池 。此池在五 印度 北, 大雪山 北 香山 南,二山之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作“阿那婆答多池”。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司马迁班固言河出昆仑》:“佛书説…… 雪山 在 中天竺国 ;正当南阎浮提之中,山最高顶有池,名 阿耨达池 ,池中有水,号八功德水,分派而出,遂有青黄赤白之异,今 黄河 盖其一派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宝山在 大雪山 北,上有 阿耨达池 ,东从牛口流出 殑伽河 ,入东南海,南从象口流出 信度河 ,入西南海,西从马口出 缚芻河 ,入西北海,北从狮子口出 从多河 ,入东北海,潜流地下出积石,为中国 河 源。按 河 源出 撤敦脑儿 阿耨达池 ,即 星宿海 也,浮屠氏言此非诞矣。” 明 唐顺之 《雪诗和苏韵》之十:“ 葱岭 未消 阿耨 水,珠林忽散鬘陀花。”
“阿耨达池”是佛教经典与古代地理文献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源自梵语“Anavatapta”(音译阿耨达),意为“无热恼”或“清凉池”。在佛教中,它被描述为阎浮提(南赡部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象征纯净无染的境界。
2. 地理特征
据《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记载,阿耨达池位于大雪山(今喜马拉雅山脉)以北、香醉山(推测为冈仁波齐峰)以南,池周八百里,池水清澈,四周围绕金、银、琉璃、水晶等珍宝装饰的堤岸,并有龙王居于池中。
3. 河流发源
池水向东、南、西、北分别流出四条大河:
4. 文献记载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其为“阿那婆答多池”,宋代陈善的《扪虱新话》也引用佛教典籍,将其与黄河源头相联系。
5. 引申含义
在汉语成语中,“阿耨达池”被引申为形容学问或智慧如池水般深广无垠,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比喻,与原始佛教地理概念有所区别。
注:不同文献对阿耨达池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现代学者多认为其属于佛教宇宙观中的理想化地理概念,而非实际存在的水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大唐西域记》或佛教《大藏经》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