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 闽 人用以称父。 唐 顾况 《囝》诗:“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囝别郎罢,心摧血下。”自题注:“《囝》,哀 闽 也。囝,音蹇。 闽 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 宋 陆游 《戏遣老怀》诗之一:“阿囝略如郎罢老,穉孙能伴太翁嬉。” 陈衍 《元诗纪事·俞埜山》:“郎罢耕田呼囝牧,阿翁眠起问姑蚕。”
"郎罢"(láng b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流行于闽地(今福建一带)方言中,是子女对父亲的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父亲"或"爸爸"。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郎罢"是闽地方言中对父亲的称谓,常见于唐宋时期的文献。其中"郎"为尊称,"罢"(音bà)为方言中"父"的读音,合称即"父亲"之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316页。
方言背景
该词源自闽语系统,至今在部分闽方言区(如福州话)中仍保留类似发音(如"郎爸")。其构词反映了古汉语亲属称谓的地域特色。
来源:李如龙《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2页。
唐代诗人顾况在《囝》诗中明确使用了这一称谓: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译文:孩子告别父亲,心碎泣血。)
此诗收录于《全唐诗》卷264,是"郎罢"一词最早的书面记录,印证了其唐代闽地的使用。
来源:《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2925页。
音韵特点
"罢"在唐宋时期读作"bà",与"父"的古音相近。闽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故以"罢"代"父"。
来源:王力《汉语语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78页。
现代遗存
在福州方言中,"父亲"仍称"郎爸"(lòng-bǎ),与"郎罢"一脉相承,体现了古汉语在方言中的活化石价值。
来源:《福州方言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5页。
"郎罢"不仅是一个称谓,更反映了古代闽地的家庭伦理文化。其情感色彩浓厚,常用于表达子女对父亲的依恋与敬畏,如顾况诗中凸显的离别之痛。
来源: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郎罢”是一个具有特定方言含义的汉语词汇,主要解释如下:
“郎罢”在闽方言中是对父亲的称呼,即“父亲”的方言表达。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献,如顾况的诗《囝》中明确提到:“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宋代陆游的诗句“阿囝略如郎罢老”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郎罢”可指“男子辞官归隐”,但这一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且与主流方言含义不符,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闽方言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沪江词典)和(汉典)的详细注释。
安措按劳取酬白旄宝雕弓唱龙眼出自意外倒灶锻脩翻盘蜚集飞鱼袋肥泽浮薄子符教腐精服用固疾滚岩国胤黑风孽海红麒麟胡蝶获匹江君讲席简章解冻水谨静絶产开始扣刻哭庙老东人连底清潦鬼灵襟凛然不可犯马耳风僻陬棋逢对手情场晴窗青鸳屈贾驱世扰杂三恶折绵衰条束发私酿它法铁鈎锁透情闻声渥太华无过是诬艳邪绝写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