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荔枝。《后汉书·和帝纪》:“旧 南海 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荔支》:“《广志》曰:‘荔支,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緑叶蓬蓬,冬夏鬱茂,青华朱实。’”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石峯之侧,多荔支黄柑,得就食。”参见“ 荔枝 ”。
"荔支"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现多写作"荔枝",指同一种热带水果。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荔支"即现代汉语中的荔枝,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异形词写法,。拼音为lì zhī(ㄌㄧˋ ㄓ),与"荔枝"发音完全相同。
词源考证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和帝纪》,记载东汉时期南海郡进贡龙眼、荔支的史实:"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荔枝树的形态特征:"树高五六丈,绿叶蓬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
植物学特征
古籍描述其树高约15-18米(五至六丈),四季常绿,果实成熟时呈现朱红色,与现今荔枝属植物的生物特征高度吻合。苏轼在《峻灵王庙碑》中提到的"石峰之侧多荔支"更印证了其生长环境偏好。
现代应用
自宋代以后"荔枝"逐渐成为通用写法,"荔支"主要用于古籍引用或文学创作中的仿古表达。如所述,现代网络释义仍沿用"荔枝"为规范词形。
荔支(lì zhī)是一个汉字词语,原指莲藕的根茎部分。它由“艹”(草字头部首)和“支”两个部分构成,总共包含了9画。
荔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经典中。在佛教文献中,荔支指的是莲藕的根茎,也被用来比喻修行中的根本。由于词义上的特殊含义,荔支也用来表示佛法的最高道果。在现代汉语中,荔支的意义已经延伸,常用来形容某种物品的精华或本质。
在繁体字中,荔支的写法为「藜枝」。
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中,荔支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金文中,荔支的字形为「」。在篆书中,荔支的字形为「藜枝」,可以看出与繁体字的近似关系。在隶书中,荔支的字形变化较大,形状与现代字形有所区别。
1. 他是那个行业的荔支,无人不知。
2. 这个故事的结尾道出了荔支,让人心旷神怡。
组词:荔枝、支撑、支持。
近义词:精华、精粹、精髓。
反义词:糟粕、废话、垃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