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初 顺治 间开始分段修筑,至 康熙 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 盛京边墙 、 柳墙 、 柳城 、 条子边 。南起今 辽宁 凤城 南,东北经 新宾 东折西北至 开原 北,又折而西南至 山海关 北接 长城 ,名为“老边”。自 开原 东北至今 吉林市 北,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稽察出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盛京 吉林 ,则以柳条结边为界, 柳条边 依内外 兴安岭 而建。” 清 彭兆琮 《感事》诗之八:“谁持木罌渡,顿溃 柳条边 。” 蒋士超 《出关至沉阳作》诗:“ 榆关 东瞰 柳条边 , 辽海 人民异昔年。”
“柳条边”一词有两种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柳条边是清朝初期为保护东北“龙兴之地”而修筑的边界设施,又称“盛京边墙”或“条子边”。其特点包括:
在文学语境中,“柳条边”被引申为成语,比喻性格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如同柳枝随风摇摆。例如形容人在决策时优柔寡断,易受外界影响。
两种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历史实体的“柳条边”更为常见。若需进一步了解清代边政或诗词中的隐喻,可参考权威史料或文学作品。
《柳条边》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将柳条编织而成的边,通常用于描绘柳树枝条的形状、颜色或者是柳树编成的物品的外观特征。
《柳条边》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它的构成部分包含了“木”字旁、右侧的“田”字旁以及底部的“页”字旁。总共有12画。
《柳条边》是一个现代汉字,它没有具体的来源故事。繁体字形为「柳條邊」。
在古代,汉字“柳条边”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边的字形是以辵部为主,另一部分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是「柳刀边」。
1. 柳条边儿轻柔地拂过湖面,映衬着碧绿的荷叶,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2. 小女孩手捧一束用柳条编成的花篮,上面还装饰着小雏菊,十分精致。
柳条、边缘、柳枝、边界
柳枝、柳树边、柳边
实心、实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