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里俗的意思、里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里俗的解释

(1).乡里风俗。 唐 李贺 《昌谷》诗:“珍壤割绣段,里俗祖风义。”《明史·杨廷和传》:“帝命迴鑾日羣臣各製旗帐迎, 廷和 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瀆献。’” 清 厉鹗 《吴山咏古诗·铁四太尉》:“奇事神降 莘 ,里俗文诅 楚 。”

(2).俚俗;粗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皆儿童里俗之谈,近於游戏。” 清 鲁一同 《荒年谣》序:“事皆徵实,言通里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里俗"一词在汉语体系中属于复合型词汇,其核心语义可从构词语素展开解析。《汉语大词典》指出"里"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最早见于《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既指居住空间,亦暗含社会关系网络;"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指代群体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二者组合形成的"里俗",特指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民俗传统与社会规约。

从历时语义演变考察,该词在汉代典籍中已具完整概念形态。班固《汉书·艺文志》载"采里巷歌谣,观风俗得失",其中"里巷"与"风俗"的关联映射出"里俗"概念雏形。至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疏解《诗经》时,明确使用"里俗所传"来阐释地方性文化记忆的传承机制。

在文化人类学视域下,"里俗"承载着三重社会功能:首先是地域认同符号系统,如《荆楚岁时记》记录的楚地节俗;其次是伦理教化载体,朱熹《家礼》强调"因里俗以成教化";再次是文化传播介质,沈括《梦溪笔谈》详载浙东婚俗中的"拦门"仪式,展现地方习俗的传播轨迹。

该词在当代语境中衍生出新的阐释维度。民俗学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出"里俗圈"理论,认为传统村落通过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习俗建构文化边界。这一观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得到应用,如江南水乡的"里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2校注本)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
  4.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典籍文献 (注:参考文献保留学术规范格式,因数字资源库涉及版权保护,不提供具体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里俗”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可具体解释如下:

1.乡里风俗

指某一地域或乡间特有的习俗、传统。例如:

2.俚俗、粗俗

形容语言、行为或事物通俗直白,甚至略显粗糙。例如:

补充说明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汉典》《明史》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半印堡垒宝唾包藴边局长短城头子路抽简禄马楚楚可人赐饔地俗梵王灯发纵風雲叱咤干干刚口赶急拱券官顿归了包堆骇殚骇愕换朝假虎张威加码荐献监乡叫横贾作劫取挤手捏脚久时距境开园克协叩叩怜拯利名场离苑眊燥面桶泥塘判裂铺扬前训全宥饶饱孺企三癸亭三心二意諟谕疏不破注死而复生梭子蟹泰室蜩蟧托开网篮线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