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太尉的属官,执掌府中署用吏属之事。《汉书·丙吉传》:“ 吉 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 吉 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吉 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復何所容?’”
(2).兵部的别称。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兵部》:“ 崔豹 《古今考》:‘兵部称西曹。’案,西为金,主兵刑之义。故与刑部同称。”
(3).刑部的别称。 唐 元稹 《送复梦赴韦令幕》诗:“西曹旧事多持法,慎莫吐佗丞相茵。” 明 袁宏道 《送京兆诸君升刑部员外郎序》:“西曹旧称清秩,居是官者,多文雅修饰之士。”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刑部》:“《客燕杂记》:‘ 嘉靖 中, 李攀龙 、 王世贞 俱官西曹,相聚论诗,建 白云楼 榜诸君诗,人目刑部为外翰林,亦称西臺。’”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九三:“西曹那解 陈 家事,自有君王特达知。”
“西曹”是古代官制中的多义词,其含义随历史时期和职能演变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西曹最初为汉代太尉的属官,负责管理府内官吏的任免事务。其职能在不同朝代有所调整:
因五行学说中“西”属金,象征兵刑,西曹被借指兵部。例如清代文献提到“兵部称西曹”。
同样因方位关联,西曹亦代指刑部。唐代元稹诗中提及“西曹旧事多持法”,明代文献称刑部为“外翰林”或“西台”。
补充说明:
西曹的职能演变体现了古代官制中“分曹治事”的特点,其别称则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方位象征密切相关。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官制细节,可参考《后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等史料。
《西曹》是指西周时期位于国都东北方岐山脚下的一处官署,用以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这个词被用来形容某人担任重要职务,掌管重大军事事务的权力和责任。
《西曹》的拆分部首是“见”,总共包括9个笔画。
《西曹》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中的记载,用以描述当时官署的名称和职能。
《西曹》的繁体字为「西曹」。
古时候的《西曹》写作「矣曹」,字形略有差异。
他被任命为总指挥,执掌《西曹》的重任。
组词:西曹官,西曹印,西曹留。
近义词:军务官厅、武职署。
反义词:文职官厅、非军事部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