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太尉的属官,执掌府中署用吏属之事。《汉书·丙吉传》:“ 吉 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 吉 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吉 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復何所容?’”
(2).兵部的别称。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兵部》:“ 崔豹 《古今考》:‘兵部称西曹。’案,西为金,主兵刑之义。故与刑部同称。”
(3).刑部的别称。 唐 元稹 《送复梦赴韦令幕》诗:“西曹旧事多持法,慎莫吐佗丞相茵。” 明 袁宏道 《送京兆诸君升刑部员外郎序》:“西曹旧称清秩,居是官者,多文雅修饰之士。”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刑部》:“《客燕杂记》:‘ 嘉靖 中, 李攀龙 、 王世贞 俱官西曹,相聚论诗,建 白云楼 榜诸君诗,人目刑部为外翰林,亦称西臺。’”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九三:“西曹那解 陈 家事,自有君王特达知。”
西曹是古代中国官制中的特定称谓,在不同历史时期职能有所演变,核心指代官署或官职,主要分为两类含义:
1. 汉代丞相府属官机构
西汉时期丞相府下设“东、西、西曹”四曹,其中西曹主管丞相府内官吏的任免、考绩及文书事务,相当于人事与行政中枢。其长官称“西曹掾”,职权显赫,如《汉书·丙吉传》记载丙吉曾任此职,掌管丞相府属吏选拔。
2. 唐代刑部的别称
因唐代刑部位居皇宫西侧,故被雅称为“西曹”,与吏部(东曹)对应。此称多见于诗文,如白居易《赠刑部李侍郎》中“西曹旧吏多荣贵”即指刑部官员。
1. 西曹掾/西曹属
汉代至魏晋时期,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及州郡长官均设“西曹”部门,其主管官称“西曹掾”,负责幕僚任免及政务协调。例如《三国志·魏书》载荀彧曾任曹操司空府西曹掾,执掌人事。
2. 刑部官员的代称
明清文人常以“西曹”代指刑部官员,延续唐代传统。清代学者梁章钜在《称谓录》中明确注解:“刑部称西曹,沿唐制也”。
“西”在古代官制中多象征辅佐、执行之位(如“西席”指幕僚),而“曹”意为分科办事的官署。“西曹”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行政机构的空间方位文化(如东主文、西主刑)与职能分工逻辑,其用例散见于《通典》《文献通考》等典章制度文献。
参考文献来源(释义综合权威典籍与学术考据):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 《通典·职官典》(杜佑撰)
- 《称谓录》(清·梁章钜著)
- 《文献通考》(宋·马端临撰)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文献为准。
“西曹”是古代官制中的多义词,其含义随历史时期和职能演变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西曹最初为汉代太尉的属官,负责管理府内官吏的任免事务。其职能在不同朝代有所调整:
因五行学说中“西”属金,象征兵刑,西曹被借指兵部。例如清代文献提到“兵部称西曹”。
同样因方位关联,西曹亦代指刑部。唐代元稹诗中提及“西曹旧事多持法”,明代文献称刑部为“外翰林”或“西台”。
补充说明:
西曹的职能演变体现了古代官制中“分曹治事”的特点,其别称则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方位象征密切相关。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官制细节,可参考《后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等史料。
爱才如命凹透镜姅变八子背战朝虀暮盐朝寺抽摘稻花打扑斗艳凤管伏局感唏高姓钩百冠屦倒施海龙君好人耗土核论鸿名脚寨畿郡精打精衿棍箕潁沮屈歁窦叩齿雷令连保廉选例差六气龙扰渌波蔑辱密院殁齿秾俊排单拍马溜须窍门青牓桑条韦石脚室事耍死狗四才三实送转滔滔不絶挑雪填井庭午艇子同伴通臂拳懈话谐耦螇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