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rtrait;portraiture] 用图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某人脸部的像
自肖像而外。——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图画》
(1).亦作“ 肖象 ”。相似;类似。《淮南子·氾论训》:“夫物之相类者,世主之所乱惑也;嫌疑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 高诱 注:“肖象,似也。” 清 刘大櫆 《<郭昆甫时文>序》:“文之不同,如其人也,一任其人之清浊美恶,而文皆肖像之。”
(2).图画或雕塑人像。 宋 滕巽真 《杨允恭寿祠记》:“於是闔周之族,议立祠肖像於小学。”《明史·徐达传》:“﹝ 达 ﹞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古传画家众体,各有师法,而肖像无专门,亦未有勒成一书者,不可谓非蓺林之缺事也。”
(3).用绘画、雕刻、塑造、摄影、刺绣等手段表现的人像。一般指画像或照片。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又因为学校有做手工的白泥,我们就用白泥摹塑教员的肖像。” 郭沫若 《苏联纪行·七月二十三日》:“老博士的精神非常焕发。协会赠送了一张大幅的油画肖像,鹤发童颜,相对而笑。” 巴金 《三次画像》:“过了几个月他又来向我建议,要给我再画一幅肖像。”亦引申指社会面貌的写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 葛葛里 的《巡按》, 俄国 官僚社会的肖像,几十年中,因有社会经济的根源,只在变化不在消灭。”
肖像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肖像指通过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手段,将自然人的外貌形象固定在物质载体上形成的造型作品。法律层面强调其需反映特定自然人可被识别的外部形象(《民法典》定义)。
二、核心特征
三、法律要件
四、表现形式 包括但不限于油画、素描、照片、雕塑、动态影像,甚至文字描述(如通缉令中的特征刻画)。
五、延伸说明 肖像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可能构成侵权,但新闻报道、公共安全等情形可依法免责。
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作品或照片。它可以展现人物的容貌、特征、表情和性格等方面,是人们记录、传承和纪念个人形象的一种方式。
肖像的拆分部首是⺡(虍),由于部首位于右侧,所以笔画数为4画。
《肖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汉语。它由“⺡”和“象”两个字组成。在繁体字中,肖像的写法为“肖像”。
在古代汉字中,肖像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古代文献中用“肖”代表肖像,而“仿”也有类似的意义。古时候的肖像往往以绘画的形式出现,当时的技法和风格与现代的肖像绘画有所不同。
1. 他的肖像画展现了他年轻时的英俊面貌。
2. 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名人的肖像。
1. 仿肖: 以某人为样本仿照绘制的肖像。
2. 肖像画: 表现人物容貌和形象的绘画作品。
3. 肖像权: 个人对自己肖像的权利和保护。
1. 近义词: 人像、画像。
2. 反义词: 风景、静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