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宪衔。 唐 元稹 《王炅兼侍御史制》:“送迎新旧之际,不无夙夜之劳,言念功庸,宜升秩序,庸以宪署,命之崇班,特示加恩,匪用彝典。”参见“ 宪衔 ”。
(2).犹宪台。指御史之类的衙门。 宋 徐铉 《送宣州丘判官》诗:“宪署游从阻,平臺道路赊。”
宪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指古代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别称,专司监察百官、弹劾不法。其中“宪”取《说文解字》“憲,敏也”引申的法度、典范之义,“署”则为官署、衙门,合称即“执掌法度之官署”。此释义源自《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534页),为权威工具书明确收录。
唐代文献《旧唐书·职官志》载:“御史台,龙朔二年改为宪台。”此处“宪台”即“宪署”的同源称谓,印证其作为监察机关的本质职能。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宪官部》亦专设章节记录历代御史履职案例,凸显该机构在官僚体系中的监督地位。
该词属历史行政术语,主要用于隋唐至明清的典章文献。如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提及:“巡按御史出代宪署行事”,表明其代指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权力。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注释场景。
文献依据:
- 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 刘昫《旧唐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
“宪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宪衔
指官职的衔称,常见于唐代文献。例如,唐代元稹在《王炅兼侍御史制》中提到“宪署”与官员升迁相关,此处“宪署”即代指官职的等级或头衔。
宪台
指御史类的监察机构或衙门。宋代徐铉在《送宣州丘判官》诗中提到“宪署游从阻”,这里的“宪署”即指御史台或类似职能的官府机构,负责监察、弹劾等事务。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代元稹文集或宋代徐铉诗作原文。
白日青天白视板蓝板録保塞倍心币制测字晨羲车厢蹙蹙丹荣电键貂熊低唱浅斟妨功害能風火事粉图抚定负衡据鼎宫车出公权唅呀皓胶哗众激动近新浸寻祭兽开怀暌远懒中散浏滥六幺孪生子落荒而走满堂楣梁明导囊底才拚舍旗火汽炉秦观齐王舍牛渠堰煽弄扇扬笙丛沈纡视成失桂时势死身分塘埭挞辱苇籥五冬六夏乌压压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