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毋:无:毋庸:不必,无须;置议:进行讨论。不需要讨论。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
清·章炳麟《中国之川喜多大尉袁树勋》:“树勋初念该生等未谙情势,但能解散,即可毋庸置议。”
其原合同第十二款所载开车之日起,三十六年后,************可给价收回一节,毋庸置议。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三回
“毋庸置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详细出处,可参考沪江词典或章炳麟原文。
《毋庸置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没有必要多说,毫无疑问。它表示无需再讨论或争辩,已是明摆着的事实。
《毋庸置议》这个词由「母」、「小」、「置」、「言」、「言」这五个部首组成。根据笔画分类,「毋」有三画,「庸」有八画,「置」有十三画,「言」有二画。总共有二十六画。
《毋庸置议》最早出现在《左传·顷公二年》中,原文为「毋庸置疑」,表示没有必要怀疑。后来演变为现在的成语形式,意义逐渐拓展为没有必要多说,已是明摆着的事实。
在繁体字中,「毋庸置议」被写作「毋庸置議」。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略有不同。例如,「毋」的古字形为「毌」,表示禁止,不要。而「庸」的古字形为「香」,表示平时的安闲。「置」的古字形为「寺」,表示停留、安置。最后,「议」的古字形为「訑」,表示言辞。这些古字形不仅表达了字义,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特点。
1. 她的成功是毋庸置议的,她努力工作了很久。
2. 那是一个毋庸置议的事实,你不能否认。
1. 深思熟虑
2. 看似简单
3. 明明白白
1. 毫无疑问
2. 不言而喻
3. 必然的
1. 存疑
2. 有争议
3. 未确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