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听到和看见。《战国策·秦策二》:“羣臣闻见者毕贺, 陈軫 后见,独不贺。”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法师醮》:“自寝至觉仅数刻,而所经歷闻见,连日言之不能尽。”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这一定是原已在别处见过,或听过的,既经先已闻见,就可知此等字别处已有,何必《文选》?”
(2).所闻所见;知识。《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小生寡昧,愿先生赐言以广闻见,然丰所敢望。” 明 李贽 《贾谊》:“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
(3).嗅到。 冰心 《晚晴集·空巢》:“你又偷偷抽烟了!妈妈和姥姥在厨房里都闻见烟味了。” 杨朔 《海市》:“凉风一起,蟋蟀叫了,你就该闻见野菊花那股极浓极浓的药香。”
“闻见”的汉语词典释义
“闻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动词和名词两类用法:
听到和看见
指通过听觉与视觉感知外界信息。
例:
《论衡·艺增》:“闻见增其语。” (指听闻与目睹之事被夸大描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特指嗅觉感知(方言或古语)
在部分方言或古汉语中,“闻”可单独表“嗅”,但“闻见”极少用于此义。现代汉语中“闻到”更常用。
指所见所闻的知识
泛指通过感官或经历获取的认知与经验。
例:
《荀子·儒效》:“闻见杂博。” (指知识广博但庞杂)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
引申为名声、声望
指个人或事物的社会影响力。
例:
《后汉书·刘般传》:“名闻见於州郡。”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古籍中“见”或通“现”,此时“闻见”意为“显露于外,被人知晓”。
例:
《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郑玄注:“形,谓人见其貌也;见,读如字,或为‘现’。”)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
现代汉语中,“闻见”多被“听见”“看见”“闻到”等替代,仅保留于特定成语(如“博闻强识”)或书面语。需注意语境,避免歧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闻见”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一、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
字面组合义
“闻”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嗅觉(如“闻到气味”),而“见”表示视觉(如“看见事物”)。组合使用时,字面上可理解为「通过嗅觉和视觉同时感知」,例如:“走进花园,闻见花香,又见蝴蝶飞舞”。
实际语言习惯中的侧重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闻见”更常单指嗅觉感知,相当于“闻到”。例如:“我闻见厨房飘来焦糊味”()。这种用法在北方方言中尤为普遍。
二、方言与古汉语中的特殊含义
方言中的听觉义
部分方言(如山西、陕西等地)中,“闻见”可表示“听见”,例如:“你闻见隔壁在说啥没?”()。这种现象源于古汉语中“闻”兼有听觉义的遗留。
文言文中的双感知表达
古代文献中,“闻见”可并列表示「听闻和目睹」,如《论语》中“多闻见而识之”强调广泛获取信息()。
三、使用建议
注:以上分析基于语言学常识及汉语演变规律。如需更具体例证,建议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或方言研究资料。
爱才如命悲憾布钱草莞赤都心史蚩辱仇敌递直迩英合发极凡费房差范准蜚变肺腧風帽敢怒而不敢言号顿很触花猫巧嘴火田金戚开眉笑眼科参匡牀列邦离题流水高山疁田砻磨落力冒难马牲名德娘子布屏风九叠平均地权箝默棨戟戚戚具尔曲畅日久散居扫泥米上冢省耗失俦适心娱目收阴素帐爣朗添菜同怀偷青外强中瘠完全小学想法小绺小拍板泻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