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客舍。《孔子家语·六本》:“ 孔子 在 齐 ,舍於外馆, 景公 造焉。”《新五代史·刘崇传》:“ 郭崇 幽 贇 于外馆。”《宋史·谢绛传》:“往者遭遘延燔,未遑中葺,或引两省故事,别建外馆,直舍卑喧,民櫩丛接。”
(2).天子嫁女,从宫中迁出后所居之馆。 唐 宋之问 《宴安乐公主宅得空字》诗:“英藩筑外馆,爱主出王宫。”
外馆在汉语词典中有以下详细释义:
指古代设置在都城近郊、专门用于接待外国使臣或宾客的居所。此义项源于周代“馆人”制度,后演变为外交接待场所。例如《汉书·元帝纪》记载:“蛮夷邸,即外馆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特指古代公主出嫁后,在宫外建造的专属府邸。此用法始见于《魏书·礼志》:“公主出降,筑馆于外,谓之‘外馆’。”唐代沿用此制,如太平公主外馆位于长安城东。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在文学作品中可泛指临时居所或客舍。如清代顾炎武《亭林诗集》中“暂栖外馆避兵尘”,此处“外馆”指临时避难之所。
来源:《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在部分方言或特定领域(如考古学)中,“外馆”亦指位于主体建筑群外围的附属馆舍。例如河北承德清代“外八庙”中的附属建筑群,文献中偶称“外馆”。
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权威参考依据:
“外馆”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客舍/驿馆
指供宾客临时居住的场所。例如《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在齐,舍于外馆”,表明外馆作为接待客人的临时居所。
公主出嫁的临时居所
古代天子嫁女时,公主在婚前需迁出皇宫,暂居于宫外专门修建的馆舍,称为外馆。如唐代宋之问的诗句“英藩筑外馆,爱主出王宫”即描述此制。
现代引申为驻外机构
当代语境中可指国家派驻外国的外交馆舍,如大使馆、领事馆等。例如文献中提到“外交部长巡视各外馆”。
补充说明
前两种含义多见于古籍,第三种为现代扩展用法。需注意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差异,例如“外馆”在《新五代史》中亦指幽禁场所,属特殊历史用例。
黯然无色安身为乐本元不随和裁判谄邪酬酹楮锭锤旋倒痗鼎彜顿阨方子搆募简微轿车戒绝记结金笺奏曲近坰郡符蜡笔炼字灵席美盼蜜蝍弄险泡泡鹏噣绮里季青肤寝耒侵驱衢灯鹊鹊刃迎缕解三牧善败上启煞认蛇蓝施食试死蜀汉说得去私有主岁道踏壁唐哉皇哉套版讨讁踏踏玛儿特立独行題主同产望云之情温源谷陷败携薄胁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