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假借事物。《韩非子·饰邪》:“凡败法之人,必设诈託物以来亲,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
(2).引申为寄情意于事物。 元 王恽 《李夫人画兰歌》:“ 淡轩 託物明孤洁,五十年来抱霜节。” 元 姚燧 《赫羲亭记》:“年甚盛,其事业方水涌而山出,非宦成退居,託物以怡老,玩心败縑坏楮之间者也。”
“讬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常作为成语的组成部分出现,其核心含义是“借助外物表达或寄托某种情感、思想”。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搭配,具体解释如下:
“讬”通“托”,意为寄托、依托;“物”指具体事物。组合后表示通过外物为载体,传递情感、道理或志趣。这一表达方式体现了汉语中“借物言志”的传统思维模式。
情感寄托
如“讬物感怀”:通过物品抒发对过去的怀念或感慨(例:睹物思人、借古物追忆往昔)。
志趣表达
如“讬物寓兴”:借外物寄托生活情趣(例:收藏字画、品茶赏花以获得精神满足)。
说理比喻
如“讬物陈喻”: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道理(例:教学中以“水滴石穿”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这一表达方式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人与物的情感联结,常见于诗词、书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体现了含蓄深沉的语言美学。
讬物,读音为tuo wu,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为委托或寄托于物品。它由“言”和“负”两个部首组成。
讬物的部首“言”表示与说话、语言相关,而部首“负”表示承载、负担的意味。
讬物的笔画共有10画。
《讬物》一词起源于《左传》:“鲁阳虎讬于宋王,所讬物大。”这里的“讬”即是委托或寄托,而“物”指物品。后来,这个词汇逐渐演化为代表委托于物品之意。
讬物的繁体字为「託物」。
古代汉字写作“託物”,在现代简化字改革中,写作了“讬物”。
他讬物于友人,希望能够妥善保管。
他讬物给了寄存处,不必操心了。
委托、寄念、寄托、寄予、托辞、托付
委托、寄托、寄予
接受、承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