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讬物的意思、讬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讬物的解释

(1).谓假借事物。《韩非子·饰邪》:“凡败法之人,必设诈託物以来亲,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

(2).引申为寄情意于事物。 元 王恽 《李夫人画兰歌》:“ 淡轩 託物明孤洁,五十年来抱霜节。” 元 姚燧 《赫羲亭记》:“年甚盛,其事业方水涌而山出,非宦成退居,託物以怡老,玩心败縑坏楮之间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讬物"(也写作"托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借助具体的外在事物来表达、寄托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志向。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思想表达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

具体释义如下:

  1. 字面与核心含义:

    • 讬/托:意为寄托、依托、假借。
    • 物:指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物体、景象或现象。
    • 合义:将内心的情感、志向、理念或难以直接言说的深意,寄托、附着在具体可感的外在事物之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吟咏或象征来间接表达。这是一种间接表达的方式。
  2. 文学与修辞中的应用:

    • 在诗词歌赋等文学创作中,“讬物”是“比兴”手法的重要体现。诗人常借自然景物(如梅兰竹菊、风花雪月)、动物(如鸿雁、凤凰)、器物等,来象征人的品格、抒发情感(如离愁别绪、怀才不遇、高洁志向)、或寄寓哲理。
    • 例如,屈原在《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来象征高洁品格和理想追求,就是典型的“讬物言志”。
    • 它使得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思想与表达方式的体现:

    • “讬物”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哲学观念。人们倾向于在自然万物中寻找与自身情感、命运的契合点。
    • 它也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策略,尤其在表达敏感、深沉或不便直抒胸臆的内容时(如政治讽喻、个人抱负、深沉哀思)。

“讬物”是指通过描写、吟咏或象征某一具体事物(物),来间接地寄托(讬/托)和表达作者内在的情感、志向、理念或哲理的一种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段。

参考来源(基于权威辞书与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讬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常作为成语的组成部分出现,其核心含义是“借助外物表达或寄托某种情感、思想”。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搭配,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讬”通“托”,意为寄托、依托;“物”指具体事物。组合后表示通过外物为载体,传递情感、道理或志趣。这一表达方式体现了汉语中“借物言志”的传统思维模式。


二、不同语境下的延伸含义

  1. 情感寄托
    如“讬物感怀”:通过物品抒发对过去的怀念或感慨(例:睹物思人、借古物追忆往昔)。

  2. 志趣表达
    如“讬物寓兴”:借外物寄托生活情趣(例:收藏字画、品茶赏花以获得精神满足)。

  3. 说理比喻
    如“讬物陈喻”: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道理(例:教学中以“水滴石穿”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三、使用场景


四、文化背景

这一表达方式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人与物的情感联结,常见于诗词、书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体现了含蓄深沉的语言美学。

别人正在浏览...

奥趣乘其不备储具除徒刺邪里欑集雕啄鼎助都野蠹简風類凤跱龙拏愤激海榷回船秽陋浑闲事火林贱斥吉林搢本荆梓进气口卷地扣压老妪乐旨龙蛰鹿园骂题马轝眇徂闽北话能始排队论迁斥青粉倾亡栖禽七去擅让省恤世域水粉私封腾蹀挑食体认鹈翼蜕皮退屯脱换驮送踠蹏万分之一望慕文艘五单于挟山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