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死的意思、赊死的详细解释
赊死的解释
缓死。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6*贼书》:“纵贼不捉,事败抵法,谓之赊死;与贼相拒,立见杀害,谓之就死。” 宋 陆游 《长歌行》:“但愿少赊死,得见平胡年。”亦谓宽容免于一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嫦娥 叠指弹之,曰:‘小鬼头陷人不浅!’ 颠当 叩头,但求赊死。”
词语分解
- 赊的解释 赊 (賒) ē 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赊欠。赊账。赊购。赊销。 长,远:“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万里休言道路赊”。 古同“奢”,奢侈。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死。 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极,甚:乐死人。 ' 生活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赊死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赊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延缓死亡或暂时免于死亡,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缓死:指暂时避免或推迟死亡的结局,常用于描述因特殊原因(如宽恕、拖延刑罚等)而暂时保全性命的状态。
引证与用法
-
唐代用法
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提到:“纵贼不捉,事败抵法,谓之赊死;与贼相拒,立见杀害,谓之就死。”
解读:此处指纵容盗贼虽会因失职被治罪,但属于“缓期处死”,而直接对抗盗贼则会立即被杀。
-
宋代语境
陆游《长歌行》中写道:“但愿少赊死,得见平胡年。”
解读:表达诗人希望延缓死亡,以亲眼见证国家平定外敌的愿望。
-
清代引申义
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中,角色“颠当”叩头“但求赊死”,此处指请求宽恕免于一死。
词义辨析
- 与“就死”对比:在杜牧的文本中,“赊死”与“就死”(立即死亡)形成对立,强调时间上的延缓。
- 语境差异:既可指因规则或外力导致的缓刑(如法律场景),也可指主动请求宽恕免死(如文学虚构场景)。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文学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聊斋志异》相关注释或古代司法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赊死》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分别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以及它的来源、繁体形式、古时候的写法,举例用法,还有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赊》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借贷、赊账,表示暂时没有钱或者货物,通过向债主借款或者赊账的方式解决当前的支付问题。它的部首是贝,公元前1214年的《说文解字》中将这个字的写法解释为“贝贷”,表示贝作为银钱,表示借贷的含义。《赊》一词的笔画数是5画。
《死》是一个名词,表示生命终结、永久离去,是一个极端的状态。它的部首是殳,从其字形可以看出古代的戈、殳两种兵器的形状,象征武器,表示“极度”的含义。《死》一词的笔画数是6画。
《赊死》是由这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意思是“以赊账方式解决生命的终结”。这个成语可能来源于古代传说或者民间故事,具体的典故暂时无法确定。
《赊死》的繁体形式是「賒死」,字形上有些许变化,但整体意思没有改变。
关于古时候的写法,《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个字的字形是由借贷的含义的象形字“贝”与死亡的含义的象形字“殳”组合而成。
下面给出一些使用《赊死》的例句:
1. 他因为赌博失败,沉迷其中,最终赊死。
2. 这位商人把所有的财产都赊光了,为了避免债务纠纷只能选择赊死。
一些相关的词汇:
组词:赊账、赊购、赊销、赊商
近义词:借债、负债、背债
反义词:偿还、清账、偿付
总结一下,《赊死》这个成语意思是“以赊账方式解决生命的终结”,它的构成是两个汉字,《赊》表示借贷、赊账,《死》表示生命终结,它的来源尚不明确。繁体形式是「賒死」,古代汉字写法中由贝与殳组合而成。在使用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运用,并且与借贷、负债等词汇存在一定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