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审正的意思、审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审正的解释

(1).明察正直。《宋书·郑鲜之传》:“伏见行参军 谢绚 ,清悟审正,理怀通美。”《北史·长孙俭传》:“故柱国、 鄫国公 俭 ,临终审正,爰吐德音,以所居之宅本因上赐,制度宏丽,非诸子所居,请以还官,更选他所。”《隋书·诚节传·皇甫诞》:“ 并州 总管司马 皇甫诞 ,性理淹通,志怀审正,効官赞务,声绩克宣。”

(2).精审而正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干宝 述纪,以审正得序; 孙盛 《阳秋》,以约举为能。”

(3).犹审定。 章炳麟 《学变》:“盖自 魏 武 审正名法, 钟 陈 辅之,操下至严。”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审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审查核实正当性
    指对事物进行详细审查,确保其合法性或符合标准。例如在法律、行政等场景中,强调对程序或内容的严谨核查。

  2. 明察正直
    形容人具备明辨是非、公正无私的品质。如《宋书·郑鲜之传》提到谢绚“清悟审正”,《北史·长孙俭传》也以“临终审正”赞其品德。

  3. 精审而正确
    指内容经过严谨推敲且准确无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干宝的史书“以审正得序”,即因考据严谨而条理清晰。

  4. 审定
    表示最终确认或裁决。章炳麟在讨论法家思想时提到“魏武审正名法”,即曹操通过审定法规强化治理。


二、使用场景


三、例句参考


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释义、历史用例及文学评价,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书》《北史》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审正(shěn zhèng)

审正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纠正、审查以及核实。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宀”(mián),表示房屋,右边的部首是“正”(zhèng),表示正确。它的笔画数目为12画。

来源和演变

审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一书中,意思是审辨正误。在古代,它的写法是“審正”,其中的“審”即为细审、审查之意。随着语言的演变,写法逐渐简化为现代的“审正”。

繁体写法

繁体的写法为「審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审正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写法为「讅正」。在《说文解字》中,它的写法为「誊正」。这些都是古代对审正的不同写法。

例句

1. 他仔细审正了文件的内容,确保没有错误。

2. 为了审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查。

组词

审理、审查、审阅、审判、核审等。

近义词

纠正、校正、核实、查证。

反义词

错误、误解、偏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