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科,及第。 唐 贾岛 《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诗:“同日昇科士,谁同膝下荣?”
明 清 定制谓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就按照普通田地收税条例征收钱粮。科,科税。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苟可修復故道,不妨动众劳民,万一不可,亦藉升科补之。”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则歷任州县升科,以达于户部矣。”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而 新疆 与东三省,其陇亩往往未升科,纵升科亦必不能过 辰 沅 。”
“升科”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指开垦荒地后,达到规定年限(水田6年、旱田10年),需按普通田地标准缴纳赋税。
早期含义:唐代文献中,“升科”指科举考试中榜或晋升官职。例如贾岛诗句“同日昇科士”即描述科举及第的场景。
以上两种含义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区分,明清以后“土地征税”成为主流解释。
升科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shēng kē。它是一个动词,表示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或级别,通常用来形容职场或学术领域中个人的晋升。
升字的部首是卩(jié),总共有8个笔画。
升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千年前。繁体字形为昇,与简体字形相比,最主要的不同在于繁体字的上部由"日"字旁组成。
在古代,升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它被写作"卄",不同的古代文字形式中也有其他变体。
1. 他在公司努力工作,终于升科为高级经理。
2. 这位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考试中升科到了年级的前列。
升台、升级、升迁、升职、升学
晋升、提拔、提升
降级、降职、降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