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谓多次折断手臂,就能懂得医治折臂的方法。后多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孔丛子·嘉言》:“夫三折肱为良医, 梁丘子 遇虺毒而获疗,诸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已之之方焉。” 宋 陈善 《扪蝨新话·文贵精工》:“大抵文以精故工,以工故传远。三折肱始为良医,百步穿杨始名善射,其可传者,皆不苟者也。”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世有好学深思之君子,必不敢易视 太史公 之史以为可学,必不敢薄视公以后之史而以为不足学;三折肱知为良医,而喟然三叹也。”
“三折肱为良医”是一个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的成语,原句为“三折肱,知为良医”。其含义及延伸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字面指多次折断手臂(“三折肱”)后,积累了治疗经验,从而成为高明的医生(“为良医”)。这里的“三”并非实指三次,而是泛指多次实践或经历。
核心比喻
比喻通过反复实践或经历挫折,积累丰富经验后,对某领域变得精通。例如《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提到孙悟空因“三折肱”而医术高超,即暗含此意。
文化应用
该成语常被用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清代钱谦益在《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中引用此语,说明史学研究需反复推敲;茅盾《子夜》也以此形容商战中的经验积累。
相关延伸
部分文献(如《孔丛子·嘉言》)将“折肱”与古代按摩手法关联,认为其引申为医疗实践,进一步强化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
成语既可用于形容医术精湛的成因,也可泛指引申至其他领域的经验积累,核心思想是“久病成医”或“熟能生巧”。需注意,“肱”指手臂,拼音为“sān zhé gōng wéi liáng yī”。
《三折肱为良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遇到困难时,只要能找到真正懂行的人,就能解决问题。
《三折肱为良医》这个成语共有四个字。
拆分部首:三(三点水)、折(扌部旁)、肱(月部旁)、良(艮部旁)、医(匚部旁)。
拆分笔画:三(3画)、折(7画)、肱(6画)、良(7画)、医(4画)。
《三折肱为良医》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成语的繁体字为《三摺肱為良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时候折字会写作摺,肱字会写作臲。
他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遇到什么问题,只需向他请教一下,你就能得到解答了。《三折肱为良医》嘛!
- 折中:在两种极端中间寻找平衡点。
- 肱骨:人体上臂与前臂之间的长骨。
- 良方: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 万能良药
- 至理名言
- 啃老
- 靠山吃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