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ndure]∶抑制心情,硬着心肠
不忍心看到
(2) [patient]∶耐心
忍心三两日,莫作破斋人
(1).狠心;昧着良心;硬着心肠。《诗·大雅·桑柔》:“惟彼忍心,是顾是復。” 朱熹 集传:“忍,残忍也。”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赋役久逋,奉催徵者,忍心不顾。” 柯岩 《追赶太阳的人》六:“繁重的劳动压得妈妈伸不直腰,妈妈只好忍心地把他放在地头上。”
(2).耐心。 唐 白居易 《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诗:“忍心三两日,莫作破斋人。”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八:“他忍心的等着;他的钱像舞台上的名角似的,非敲敲锣鼓是不会出来的。”
(3).抑制心情。 唐 张鷟 《游仙窟》:“余时把著手子,忍心不得。又咏曰:‘千思千肠热,一念一心焦;若为求守得,暂借可怜腰。’”
“忍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指硬着心肠做本不忍做的事,常用于表达内心矛盾或被迫做出决断时的心理状态。例如:“她不忍心看着流浪猫受苦,便带它回家。”
词性结构
动词,动宾式结构(忍|心)。
狠心、硬着心肠
表示违背本心的决绝态度,如《诗经·大雅·桑柔》中“惟彼忍心,是顾是復”,朱熹注解为“残忍”。现代用法如柯岩作品中“妈妈忍心将孩子留在地头”。
耐心
古汉语中可指“忍耐心情”,如白居易诗句“忍心三两日,莫作破斋人”。
抑制心情
唐代张鷟《游仙窟》中“忍心不得”即指强压情感。
否定形式
常用“不忍心”表达同情或犹豫,如“我不忍心告诉他真相”。
中性或贬义
可描述客观抉择(如“忍心离开家乡”)或负面行为(如“忍心伤害他人”)。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古籍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语文工具书。
《忍心》是一个成语,意为不忍心、不忍耐。
《忍心》的拆分部首为心,是一个三笔字。
《忍心》一词最早出自明代施耐浩的《水浒传》:“忍心办伤害表蓝关。”后来泛指不舍得、舍不得。
繁体字为「忍心」。
古时候《忍心》一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
1. 看到他那副可怜的样子,我实在忍心不下去。
2. 这个决定让我很犹豫,我真的忍心下那个决定吗?
近义词:不下心、舍不得、不忍
反义词:毫不在意、毫不犹豫、大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