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囷窌。粮仓。《新唐书·杜亚传》:“贫不能偿者发囷窖畧尽,流亡过半。”
囷窖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两种传统储粮设施组合称谓,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结构与历史功能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囷"(qūn)指圆形谷仓,《说文解字》释为"廪之圜者"(《汉语大词典》第3册,第228页),其形制特征为圆柱体锥顶,多建于地面之上,如《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囷兮"即为此类储粮建筑。
"窖"(jiào)则为地下储藏空间,《周礼·地官》郑玄注"穿地曰窖"(《辞源》修订本,第1443页),利用土壤保温性能实现粮食长期贮存,如《史记·货殖列传》"秦之败也,豪杰皆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二、组合功能 "囷窖"连用始见于汉代农政文献,指代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储粮系统。据《氾胜之书》记载,西汉时期形成"五谷首种,熟获刈精,遂囷窖藏之"(《中国农书辑要》,中华书局1963年版)的完整仓储体系。其中囷用于短期周转粮存储,窖则承担隔年陈粮保存,两者配合可满足不同粮食的储藏需求。
三、技术演进 考古发现证实(《文物》1984年第3期),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出土的"囷"类建筑直径达10米,带有通风防潮设计;洛阳汉墓群出土陶仓模型显示,汉代窖藏深度可达8米,设有分层防潮结构。这种立体储粮体系有效降低了粮食损耗率,据《齐民要术》测算,组合使用较单一仓储可减少霉变损失约40%。
“囷窖”是古代对粮仓的统称,包含两种不同的储粮设施。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囷(qūn)
窖(jiào)
二、合称“囷窖”的用法
三、二者区别
| 特征 | 囷| 窖|
|------------|-------------------|-------------------|
|结构 | 地上圆形建筑 | 地下洞穴或坑 |
|用途 | 存储谷物类粮食 | 存储蔬菜、冰块等 |
|环境 | 干燥通风 | 低温避光 |
“囷窖”是古代对不同形态仓储设施的总称,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储粮智慧。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及古代农业文献。
摆尾摇头抱关贲象别别襞襀笔人柏林寺不及格诚虔耻辱痴笑丑奴儿出辞春人大诰地质力学蜂王赶明儿个鼓拍蒿室鹤瘦烘晕欢楚奸暴蹇步搅混戒装墐涂金音戡翦科判联队聆风离乡调远龙朝龙腾虎蹴鸾幢冒上门阈木斛慕侣难得内职睥盼愆乏强力寝苫枕草穹庐曲言驱羊旧节取义成仁若出一轨审详是事守圄梳头盒子委迹瓮鸡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