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征酒税的法律。《新唐书·食货志四》:“ 昭宗 世,以用度不足,易京畿近镇麴法,復榷酒以赡军。”
2.酿酒制曲的方法。《宋史·食货志下七》:“凡醖用秔、糯、粟、黍、麦等及麴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
“麴法”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分析:
酿酒制曲的方法
源自古代酿酒工艺,指利用麴(含酵母菌的发酵剂)进行发酵的技术。例如《宋史·食货志》提到“麴法”与酿酒原料、水土条件相关。这一含义强调技术层面的操作,是“麴法”最原始的意义。
征酒税的法律
历史上曾指国家对酒类生产征税的法规。如《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因财政需求调整京畿地区的“麴法”,恢复酒类专卖以补充军费。
主要见于《周书·史宁传》《新唐书·食货志》等史书,多涉及经济政策或技术记载。若需完整考证,建议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麴法”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制作麴的方法或技巧。麴是一种用于发酵的微生物,主要用来制作酒、醋、豆瓣酱等食品。
“麴法”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麦”和“法”,其中“麦”代表的是植物的别称,“法”则表示方法、规则。
根据规范的笔画顺序,整个“麴法”这个词一共有12个笔画。
“麴法”这个词源于汉代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在这本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制作酒的方法,其中涉及了麴的使用以及制作工艺。
繁体字“麴法”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仍然使用,并且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过去,人们在写“麴法”时,使用的是疆域和草字体。这些写法与现代的简化字有所不同,存在一些繁复的笔画和结构。
1. 使用正确的“麴法”可以制作出香味浓郁的酱油。
2. 他凭借独特的“麴法”造就了一款口感独特的米酒。
1. 麴菌:指用于发酵的微生物,如曲霉等。
2. 麴米:用于制作麸曲或酒的米。
3. 麴坊:制作麴的作坊或厂房。
1. 酿造:指使用发酵的过程来制作酒类或其它食品。
2. 发酵:指在适当的条件下,微生物对食物中的糖类、淀粉等进行分解,产生乳酸、醋酸、酒精等物质。
1. 干燥:指没有水分或湿度,对微生物发酵不利。
2. 阻碍:指阻止或妨碍发酵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