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陆机传》:“初 机 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 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繫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 洛 。其后因以为常。”后因称家信为“犬书”。 唐 李贺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犬书曾去 洛 ,鹤病悔游 秦 。”
“犬书”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犬书”指通过狗传递的家信,典出《晋书·陆机传》。据记载,陆机在洛阳为官时,因久未收到家信,便对爱犬“黄耳”笑问:“能否帮我送信回家?”犬摇尾回应。陆机将信放入竹筒系于犬颈,黄耳成功往返传递家书,此后成为固定通信方式。唐代李贺诗句“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也引用了此典故。
部分资料提到“犬书”被引申为成语,比喻对书籍不珍惜或对知识漠视(如用狗咬书象征浪费书籍)。但此用法权威性较低,且与主流典故含义存在冲突,可能是对原义的误读或衍生解释。
“犬书”的核心含义源于历史典故,特指通过犬传递的家信。建议优先参考《晋书》及唐诗等权威文献中的用法。若需了解成语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犬书》是一个词组,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指代狗的书籍。然而,在这里,它实际上是指狗的叫声,犬的啼鸣。这个词组有时候也用来形容很多音乐音符陈列在音乐谱上时的样子或趋势。
《犬书》的拆分部首为犬(狗),书(书籍)。它们的拼音分别为quan(犬),shu(书)。根据《康熙字典》,犬的总笔画数为4画,书的总笔画数为4画。
《犬书》一词源于古代的乐谱记谱法。据说,古人在写乐谱时,每个音符都用一个小竖杠表示,这个竖杠形状类似犬的全身,因此称之为“犬身”。后来,人们将多个音符音尾的竖杠连在一起,就形成了“犬书”的样子。
《犬书》的繁体写法为「犬書」。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犬书》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来说,犬的古代写法为 “犭”,书的古代写法为 “書”。
1. 他听到了草地上的《犬书》,意识到附近有狗的叫声。
2. 演奏家将音符排列成了一本美妙的《犬书》。
犬山、犬舍、犬牙、犬儒等。
犬声、犬叫。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