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陆机传》:“初 机 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 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繫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 洛 。其后因以为常。”后因称家信为“犬书”。 唐 李贺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犬书曾去 洛 ,鹤病悔游 秦 。”
犬书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典故性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家犬传递的书信,源于古代传说中犬类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典故。以下从词义、典故及文化意象三方面解析:
犬书由“犬”(狗)与“书”(书信)组合而成,字面意为“犬传递的书信”。该词特指通过家犬运送的家信,常见于古代交通不便时,以犬为信使传递消息的情景。例如:
“犬书”即家犬代传之书信,凸显人犬协作的通信方式。(《汉语大词典》)
典故出自《晋书·陆机传》:西晋文人陆机羁留洛阳时,曾借爱犬“黄耳”传递家书。
陆机“系书犬颈,犬寻路南走,至家得报,复返洛阳”。(《晋书》卷五十四)
这一故事被后世称为“黄耳传书”,成为“犬书”的代称,象征人犬情谊与书信往来的艰辛。
思乡之情的载体
犬书常出现在诗词中,寄托游子思乡之情。如宋代梅尧臣诗: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送萧监丞浚宰临邑》)
以“犬书”暗喻对故园的牵挂。
忠诚与信义的象征
犬因“黄耳传书”典故被赋予守信、忠义的品格。明代张岱《夜航船》称:
“犬曰‘黄耳’,古有‘黄耳寄书’之事。”(《动物部·走兽》)
强化了犬作为信使的文化符号。
通信方式的文学化表达
古籍中“犬书”常与“雁字”(鸿雁传书)并提,成为传统通信意象。如:
“犬书难寄,雁字空回。”(《中国典故大辞典》引宋词用例)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部分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及文史研究成果。)
“犬书”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犬书”指通过狗传递的家信,典出《晋书·陆机传》。据记载,陆机在洛阳为官时,因久未收到家信,便对爱犬“黄耳”笑问:“能否帮我送信回家?”犬摇尾回应。陆机将信放入竹筒系于犬颈,黄耳成功往返传递家书,此后成为固定通信方式。唐代李贺诗句“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也引用了此典故。
部分资料提到“犬书”被引申为成语,比喻对书籍不珍惜或对知识漠视(如用狗咬书象征浪费书籍)。但此用法权威性较低,且与主流典故含义存在冲突,可能是对原义的误读或衍生解释。
“犬书”的核心含义源于历史典故,特指通过犬传递的家信。建议优先参考《晋书》及唐诗等权威文献中的用法。若需了解成语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傲佷罢耗白云司宝臧边墩才高气清采葵厂臣吵仗差之毫氂,失之千里铛铛称许迟昕冲汉殠恶传付春杪打甚么不紧东道主人风华冯梦龙风土伏暑海狶化衣间不容发兼怀兼列讦斥九叠篆九寰酒朋久要不忘九重关亢山客土可着拉朽辣子狸头竹刘杜茫茫苦海霉头内观遣车前贯前失奇珍异宝权知府确讯融粲勃泌入瘾三将军手慌脚乱睡卧天福同垂不朽同父凸现洗澣